范宇焜 张可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过程中,人才、科技、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多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的体制机制。
一、政策先行,奏响广纳贤才时代旋律
为做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工作,山西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1+N”人才政策。其中,“1”指的是《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N”为配套的专项人才政策,目前首推10项,旨在瞄准国家战略人才与产业创新人才的队伍建设机制,为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制度支撑,加大选拔与培养人才的支持力度。
《实施意见》为山西省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与政策依据,各项人才政策涵盖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共同支撑起我省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政策体系,打造了新征程中山西人才工作的“四梁八柱”,对山西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意义。中共山西省委十二届九次会议指出,全面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将作为2025年山西省九大重点经济工作之一持续推进,以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激发全省创新活力。
二、融合联动,打造聚才用才特色品牌
政策的前瞻性在于落地,蓝图能否转化为实景,关键靠践行。“1+N”人才政策推行以来,由山西省委组织部牵头举办的“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活动火热开展,500余家用人单位奔赴北京、哈尔滨、沈阳、杭州等地千里栽梧桐,意在向各省市学子展示山西大好风光、文化特色以及发展前景,宣传山西人才引进政策,以鲜明姿态释放爱才、引才、求才的强烈信号,以期加快聚集高层次人才,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认识山西、选择山西,为持续推进技术产业融合创新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除了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宣介活动,山西各市县纷纷结合当地特色开展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实践,打造出一块块闻名遐迩的“金字招牌”。忻州市全面升级人才沙龙,举办“忻兴向荣向未来”青年人才之夜活动,旨在提升人才集聚效应;长治市倾心打造“中国人才夏宫”,为高层次人才释放创新发展政策红利、提供宜人居住环境与先进的产学研用平台,力图把爱才、惜才融入城市基因;运城市盐湖区悉心培育沃土,举办“产才融合、提质赋能”创新圆桌会,邀请知名博士与企业专家为100余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营造重视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人才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夯实根基,促成留才育才良性循环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山西省坚持从高质量发展中促成就业的提质扩容,将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作为吸引战略人才留在山西的“核心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产业如同强大的磁场,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才提供丰富的实践与成长机会,实现其对自我价值的追求。“1+N”政策指出,山西省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平台建设,着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整体效能,面向产业发展主阵地,实现人才与经济社会有效融合,以此推动“需”与“求”的良性循环。
把握新变化,找准新赛道,发展新产业,太原迎头赶上。2024年12月,《太原市全力打造国家级“全人才链”产业园》案例入选全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产业园以“人才+科技+园区”为发展思路,不断完善集聚产业、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园区功能,推进形成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的良性循环,打造优质人力资源产业高地。长治市作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推动“1+N”人才政策落地,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设置产业转型发展专项基金,一体推进政、产、学、研、用的提质增效与提档升级,加速布局信创、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不断创造培育新的生产要素。
四、教育赋能,构建自主育才创新格局
除了让外省人才认识山西、选择山西、留在山西,自主培养创新型战略人才,让人才在山西“长出来”,是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充实人才储备“后备军”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关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更与国家的战略布局、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紧密相连。为此,山西高校持续着力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与能力,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以进一步满足山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本土”人才。
推进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相关产教融合委员会,统一顶层设计,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隔阂。二是打造区域化、数字化的产业联合平台,放大资源禀赋优势与要素集聚效能。三是推动政行校企不同主体的联动协作,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企业的牵引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
优化学科设置,打破结构性约束。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依托前沿科技,以创新性与融合性为显著特征,越来越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战略性人才。首先,在学科设置上,山西高校进一步优化传统组织形式,开展“微专业”建设,推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动态更换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教育培养方向与社会发展、产业需要相契合。其次,在教学资源方面打破不同学科使用资源的相关限制,鼓励人才进行自主探索。最后,通过项目合作、交叉学科实验室、个性化培养方案等方式搭建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更加包容开放的学科培养体系。
强化“双创”教育,以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双创”教育以具备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满足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在“双创”教育落实的问题上,山西高校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现有基础上将教育资源与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双创”课堂倾斜,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为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二是着力建立“双创”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大中小创新资源一体化共享,实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精准对接;三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开展相关交流培训,优化考评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高校教师开展“双创”教育的教学热情。
眼下,山西关于人才资源的引进、培养体系正在进一步优化,并持续加大对人才战略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人才将如璀璨星辰,助力山西走向更加美好的科技文明新时代。(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