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卿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煤炭行业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其员工队伍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煤炭行业面临转型升级、低碳环保等诸多挑战。在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大背景下,煤炭行业如何建设一流产业工人队伍,成为摆在煤企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笔者所在的山西焦煤店坪煤矿紧密结合煤炭行业的具体实际,立足煤矿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任务,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在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党建引领:把脉问诊,凝心铸魂
店坪矿党委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守正创新,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强化协同配合、上下联动,推动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首创精神和奋进力量,为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三级联动——提高站位聚共识。店坪矿党委深刻认识到,产改既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责任。围绕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将“产改”纳入重点工程,建立“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党员带头”三级责任体系。店坪矿党委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站点和宣讲队伍作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区队、进车间、进班组。广泛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主题宣传,强化职工理想信念和形势任务教育,通过“思政课题研究”和“大师工作室”双平台,累计开展素质提升培训36班次,覆盖3000余人次,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职工思想血脉,进一步把全矿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深化产改的目标任务上来。
把脉问诊——直面问题找对策。针对煤炭行业一线工人平均年龄达47岁、35岁以下青年员工占比不足15%的现状,以及随着老员工集中退休,关键技术岗位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特别是部分偏远矿区因工作环境艰苦、职业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年轻技术人才,导致结构老龄化与人才断层问题突出。矿党委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启动实施“产业工人技能登高计划”:强化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推动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持续优化产业工人结构,通过数字化转型吸纳青年人才;积极完善权益保障体系,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强化煤矿从业人员权益保护。
破题攻坚——制度保障激活力。针对近年来安全投入持续增加,但井下作业环境复杂、职业健康风险(如尘肺病)等问题仍存在的现状,矿党委创新实施“党建项目化管理、党建清单化推进、党建责任化考核”三项机制,将党建指标与经营指标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党员安全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量化考核职工在安全、创新、技能提升等维度的贡献度,打破“高水平大锅饭”现象。2024年,通过绩效管理变革,职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长6%,真正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有区分”。
二、聚焦目标:固本强基,赋能发展
店坪矿党委始终坚持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以技能提升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着力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筑牢国有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之基。
技能跃升——铺就员工从“工”到“匠”的进阶之路。面对智能化、绿色化开采的技术挑战,店坪矿严格落实山西焦煤井下高校毕业生选拔培养制度,将长期扎根井下一线、二线的现场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队组、队级管理人员,通过选拔培养考察,聘任为一二级专员或技工,实现业务技术人员与操作技能人员同培养、同任用、互交流,打破晋升壁垒,充分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治理方针。构建“大师带骨干、骨干育新苗”的梯队培养模式,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累计培养技能人才100余名,推进105项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国家专利45项,实施小改小革456项,创新成果转化率达100%,创效超8亿元。
安全筑基——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店坪矿对煤炭行业的安全工作分析后认为,从员工的年龄、工龄、学历来看,40—50岁员工发生事故概率较高,原因是老员工容易出现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松懈;30岁以下发生事故概率较高,原因是年轻员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能力不足,学历、技术等级越低,发生事故概率越高。店坪矿实施班组动态考核与50万元专项绩效奖励挂钩,形成良性竞争生态。通过“包保到岗位、示范到现场”“星级”班组竞赛、准军事化管理、“五环操作法”等创新机制,店坪矿“三违”人次同比下降38.5%。
创新赋能——提升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质”与“效”。店坪矿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生产技术难题和经营薄弱环节,大力开展技术革新与创新,拓展深化以“五小”竞赛为抓手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着力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落地一批优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积极推进将技术人才的发明创造纳入研发体系,在项目立项、经费安排、人员配备、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支持。以“110工法”无煤柱开采技术为核心,累计留巷10752米,复用9755米,多回收煤炭100万吨,创效6.5亿元,技术经验在山西焦煤多个矿井推广。2024年,该矿申报科技创新自研项目24项,攻克中厚煤层反序开采技术,单工作面多回收资源6.2万吨,增收4500万元,真正实现“黑色资源绿色开采”。
三、面向未来:精益管理,数智支撑
作为山西焦煤主力标杆矿井,店坪矿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国企担当,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产学研一体化融合、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精益管理与安全文化的共生共荣,将“产改”成果转化为打造国际炼焦煤领军级企业的实际行动。
正向激励——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店坪矿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持续优化调整薪酬分配结构,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改进高技能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淡化学历要求,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重点推进煤矿主要工种的培训及取证工作,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探索落实“新八级工”序列。把职业技能竞赛作为评定职工技能等级、成长发展的重要依据,为获奖优秀选手颁发相应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打通操作与管理技术职级相一致的晋升通道。
精益管理——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店坪矿以“价值流图”工具为核心,通过绘制生产、机运、安全等系统的“现状图”与“未来图”,识别并消除20余项流程浪费,向“隐性浪费”宣战,年节约成本百万元,使“人人为成本而算”的理念深入人心。探索建立包括物质奖励、职务职称晋升、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效益提成或股权激励等多层次的人才成长激励机制。聚焦价值创造,围绕集团发展战略及重点工作,建立表彰激励机制,旗帜鲜明地向生产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倾斜,实现价值创造和薪酬激励的正向匹配。
数智支撑——重构人才成长新生态。店坪矿把握煤炭行业智能化开采和绿色矿山建设对人才队伍的新需求,加速推进“智慧矿山”建设,破解员工技能结构、技能水平与数字化转型需求不匹配的突出问题。通过建设万兆工业环网、Wifi6+UWB精准定位系统、超融合数据中心、调度综合自动化系统、模块化机房、智能探放水监测系统、局扇自动改造系统、智能综合管控平台、灾害综合防治系统、辅助运输综合调度管理系统等,构建“一幅图、一张网”的数字化管控体系。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通过对标对表活动,科技创新成果研究等,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通过智能化矿井建设,应用无人值守等技术,实现单班矿工减员30%—40%,生产效率提升40%,为“增产保供”贡献硬核力量。
当5G信号穿越千米地层,当智能巡检机器人取代人工检测,新时代煤矿产业工人正在书写新的历史。店坪矿的实践表明,唯有以党建为魂、以创新为核、以人才为本,才能将“产改”从政策要求转化为发展动能。店坪矿将锚定“培育工匠大师、技能状元、创新蓝领”目标,以打造“技术创新标杆矿井”为载体,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展现使命担当。(作者系山西焦煤店坪煤矿党委专职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