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

从“长裕川”谈晋商精神

  “长裕川”是晋商渠家创办的老字号,更是“万里茶道”的中心点。据祁县《渠氏家谱》记载,始祖渠济带领儿子忠义、忠信二人,由上党(今长子县)担挑潞城的麻、梨到祁县出售,再从祁县贩回红枣、土布为生。元末明初,渠家因战乱迁到祁县城内,随着时代发展,人口迁移,分支繁多,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支系。现在广为流传的“晋商渠家”,主要是指居住在祁县城内东大街、新道街,十二世祖渠文浩繁衍的一支。他们从明洪武初年(1368年左右)开始小本经营,到万历末年至天启初年(1620年左右),在祁县城内开设铺面。从经营菜园、粮油、茶叶、钱庄等起家,直到光绪年间创办“长裕川”。第十七代渠源潮时期,生意达到鼎盛,在祁县城内兴建了闻名全国的“渠家大院”(现为“晋商文化博物馆”)。民国6年(1917年),第十九代渠晋山,字仁甫,继承家族商业,主持修建了位于祁县城内的“长裕川”总号(现为“晋商茶庄博物馆”)。
  晋商渠家重文重教,诚信仁义。近代的中国,列强入侵,民族危亡,同时,维新变法思潮迅速传播。渠仁甫认识到,列强之所以强,关键在于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国家要强盛,必须培养青少年,于是萌生了办学育人的念头,以“为社会稍尽绵力焉耳”。
  1919年初,渠仁甫执掌家业的第三年,开始践行理想抱负,筹备办学。一年后,学校初具规模,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题赠渠仁甫“急公好义”横匾一块。此后渠仁甫陆续投资8万银元,购置房产场地,改扩建学校,建设“竞新大操场”,内设足球、篮球、网球等场地;建设“竞新图书馆”,因藏书丰富,前来阅览者络绎不绝。值得一提的是,办学到第五年时,鉴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艰难,为普及教育、体恤寒素,他决定“高等班学生每学期所纳之学费6元、国民班学生所纳之学费3元,一律免收”。此后十余年,学生明显增多。
  竞新学校秉持“崇俭、耐劳、进取、爱群”的校训,聘请新式教师,使用新式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办学十八载,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从1933年开始,全县高级班毕业生会考,前几名都是竞新学校的学生。尤其是1936年,全县前10名中,前9名都是竞新学校的学生。该校很快以师资强、校风好、校规严、设备全、成绩优而闻名,多次受到省、县政府的嘉奖,还受到民国政府的嘉奖。
  在渠仁甫一生的商业活动中,始终坚持诚信仁义,其亲手创建的商号,名称中都带有“诚”字,除“书业诚”外,还有“晋裕诚”布庄、湖南“诚记”茶号。他认为做买卖应该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在处理商号内部东家和员工的关系上,一贯以“仁义为怀”,坚持宽厚让利的原则。当职工个人或家庭遇到困难时,他多方接济。如“书业诚”掌柜王利宾在创办“书业诚”时有功,其子王载明性情古怪孤僻,终身未娶,渠仁甫将他安置在“书业诚”院内,供养其饮食,直至去世。
  1956年,渠仁甫积极拥护“一化三改”政策,带头将全部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63年,渠仁甫在太原家中去世时,临终前给长子留下两条遗嘱:“第一,我死后,你不能取定息,因为你是国家干部,一定要放弃。第二,后事从简,不要土葬,遗体要火化。”这简单的遗嘱,充分体现了一位爱国儒商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
  掩卷沉思,不论大国还是小家,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有文化意味着变革之时开拓进取、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利益面前诚实守信。我想,晋商之所以被铭记,晋商精神之所以被传颂,正在于其文化性与儒商性。(选自《文史月刊》)

刘晓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