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本报时政新闻部主任郝薇时,她一身运动装,马尾辫轻扬,温婉亲和如邻家姐姐。然而,行走新闻江湖二十余载,她却以“女汉子”的拼劲和敏锐,在墨香纸页间勾勒着山西经济的脉动。
为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记者翻阅她过往的报道,奇妙的碰撞跃然纸上:香奈儿口红的热销与煤炭价格的暴跌在版面相遇,“鳄鱼指数”与政府政策文件在报道中对话……
在她的笔下,财经新闻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成为触摸时代脉搏的鲜活载体。
谈起2016年7月17日刊登在头版头条的《山西经济报告·消费篇》这一组报道,郝薇从柜子里捧出一摞有岁月沧桑感的采访本。纸页翻动间,回忆流淌:“当时经济低迷,可一支口红的热销,让我感觉到消费正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记者翻看着,很多采访就像是“移动的价格手册”:凌晨5点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她用温度计般的敏感记录土豆每公斤涨了4毛钱;华宇购物中心的美妆节现场,她在收银台前排了20分钟的长队,推算出“口红效应”山西的本土化表达。
这种“用脚步丈量GDP”的笨功夫,让她笔下的经济数据有了温度——当全省化妆品消费增长10.3%的官方数据遇上“香奈儿口红限购”的现场特写,抽象的增长率便成了可触摸的消费热情。
作为那组报道的具体策划者,郝薇从蹲点观察当时太原最高端的华宇购物中心等商厦购物众生相为“小切口”破题,结合相关数据“深挖掘”立论,将山西的经济图景精准描摹。
从《消费,经济创新驱动新引擎》的宏观视野,到《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微观洞察,再到《走活消费拉动经济这盘“棋”》的深度评论,郝薇把以往晦涩的经济类报道写得可读易懂有意思。
郝薇这样定义自己的职业:“我们的使命是把政策的‘文言文’翻译成市场的‘白话文’,让数据的‘摩斯密码’变成百姓的‘情感共鸣’。”
20年间,一摞摞采访本里藏着山西经济的B面:既有煤炭价格暴跌时煤企食堂的菜价变迁,也有电商崛起初期小商户进货账本上几分钱的变化,这些带着露珠的素材,最终都化作报道里“让理论穿上围裙”的生动注脚。
2023年,从财贸部的“市场侦察兵”到全媒体时政新闻部的“宏观解读者”,她用20年勤劳耕作证明:当政策报道学会说“菜价语言”,当经济数据懂得流淌“民生温度”,从“菜市场经济学”到“政策显微镜”,新闻便成了连接时代与个体的永恒桥梁。她的下一步构想,正是要让这座桥梁的每一块砖石,都浸透着三晋大地的烟火与露珠。
“在报社40岁生日之际,祝它永远长青!”简单的话语凝结着她最真挚的祝福。
200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山西经济日报社,从实习记者到首席记者再到时政新闻部主任,20多年,那一摞摞厚重的采访本,不仅忠实记录了山西经济的起伏变迁,更无声书写着郝薇炽热的新闻青春。
本报实习记者仝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