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践悟

育才有道 激活县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永和县委党校以特色培育赋能经济增长的实践探索

  

李芳萍

  永和县委党校立足县域实际,创新构建“红色铸魂、文化培根、实践砺能”的干部培育模式,通过特色课程开发、现场教学开展、学用成果转化等举措,推动红色基因、民族文脉与理论精髓在教育培训中焕发时代活力,为县域培育经济增长极筑牢人才支撑。

一、深挖三维资源,筑牢教书育人根基

  永和作为革命老区,其红色底蕴、地域特色和党建资源交织,为党校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是红色革命资源璀璨夺目。1936年,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东征到永和,阁山阻击遗迹见证着当年的烽火岁月。于家咀渡口承载着红军战略转折的厚重历史记忆,这些红色遗迹如璀璨明珠,为永和党校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黄河黄土文化底蕴深厚。黄河在永和境内蜿蜒形成乾坤湾,相传伏羲曾在此观象悟道,“天人合一”理念在此生根发芽。当地黄土高原地貌,见证了岁月变迁,孕育了永和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开展地域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三是政治党建文化独具特色。永和县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在农业园区和乡村景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政治党建文化,为党校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组织支撑。

二、做实资源赋能,构建三重转化机制

  永和党校以“为党育才、为发展赋能”为理念,将三类文化融入干部培训,培养优秀干部,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红色血脉点亮信仰灯塔。通过挖掘红色资源,构建“行走的党史课堂”。积极与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023-2024年开展“东征精神”主题教学42场,1200余人次参与,学员党性分析优秀率提升27%。通过研发红色课程,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组织教师编写《永和革命老区发展史》等校本教材,梳理红色历史脉络。邀请党史专家授课,解读东征历史,并组织学员到红色遗址实地教学,构建起包含理论、现场、实践教学的三维传播体系,增强学员党性修养。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浸润式”传播方式。在学员宿舍设置“红色书屋”,摆放经典书籍,配置电子阅读屏。在食堂播放红色纪录片,组织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员分享心得,将红色文化传播到基层,传承红色基因。二是坚持以地域文化激发奋进力量。围绕地域特色,解码“地理密码”。开设了《乾坤湾的治理启示》特色课程,带领学员考察乾坤湾及周边地貌。学员通过实地观察,理解“天人合一”生态理念,感受永和人民奋斗精神。如2024年春季班通过“黄河治理沙盘推演”,提出“生态护岸+柔性治水”等方案,为黄河永和段治理提供新思路。围绕文化精髓,创新“非遗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剪纸中的廉政文化”工作坊。学员制作剪纸作品,感受技艺魅力,理解廉政文化内涵。开发《黄河黄土文化与地域特色》等课程,实现了民俗技艺与廉政教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围绕文化拓展,培育“文化使者”。组织教师开展文化研究,挖掘黄河黄土文化精髓,培养能讲好故事的村干部,孵化传统文化传承点。学员将文化知识编成文艺形式,深入基层宣传,提升群众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三是坚持以党建文化强化责任担当。坚持筑牢政治根基,打造“理论熔炉”。永和党校将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通过党支部研学、专家讲座等形式,举办读书班和培训班,近年来累计收到学员心得上百篇,并将其中十余篇转化为乡村振兴举措。坚持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创新“实践课堂”。探索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路径,将党建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开展党建课题研究,在乡村发展课程中重点融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案例,有效提升党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员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坚持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组织活力。举办“党建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推行“三带”教学法,创建“党校+基地+农户”实训模式,在东征村设立“田间党校”,让学员深入田间地头,增强党性修养和服务群众能力。数据显示,与传统培训相比,“田间党校”使学员实操能力提升率达89%。

三、激发学员动能,增强永和发展动力

  永和县委党校依托本土资源创新育人路径,其产生的经济价值显著且多元,通过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培训赋能—干部实干—产业增效—经济增长”的正向循环。一是党建引领产业融合,激活经济增长引擎。学员在培训中深化了“党建+产业”的发展理念,将所学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为县域经济注入核心动力。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方面,桑壁镇学员推动建立了“党建+苹果产业”联合党委,整合7个村的资源发展标准化果园3200亩,通过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升了苹果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也为集体经济带来稳定收益。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方面,乾坤湾乡干部结合培训中“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思路,以联村党委为纽带,统一规划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直接拉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文旅+”的经济增长极。在特色养殖业集群化发展方面,望海寺乡学员借鉴“党建引领产业协同”模式,联合9个村发展养羊产业,通过整合养殖资源、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扩大产业规模,使养羊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实践创新破解发展难题,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培训中强化的“问题导向”与“实践能力”,让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发展效率,间接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了“双优化”。黄河治理方案得以优化。2024年春季班学员通过“黄河治理沙盘推演”提出“生态护岸+柔性治水”方案,在保障黄河永和段生态安全的同时,降低了传统硬式工程的高成本投入,兼顾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可行性,为后续沿河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助力经济环境得以优化。“智慧乡村”平台的搭建,将事务办理时间大幅缩短,民生诉求办结率达100%。这不仅提升了群众满意度,更优化了基层政务服务效率,降低了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成本,为县域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间接吸引了外部投资与合作。三是文化赋能激活资源价值,拓展经济增长维度。干部作为“文化使者”,推动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学员在“非遗课堂”中习得的“剪纸中的廉政文化”等技能,结合文化传承工作,推动非遗技艺与旅游商品开发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剪纸文创、民俗体验项目等,既传承了文化,又通过文旅消费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了非遗与文旅融合创造附加值的目标。与此同时,文化IP带动了产业链延伸。干部主导挖掘黄河古渡、黄土民俗等文化资源,孵化传统文化传承点,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乡村旅游线路设计等领域,提升了本土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附加值,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
  永和县委党校的特色育人模式,通过赋能干部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效能提升等方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不仅为永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更形成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充分彰显了党校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核心价值。(作者单位:中共永和县委党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3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21期

  • 第2025-07-20期

  • 第2025-07-19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