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语涵
法治,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是现代社会治理经验的结晶。回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四千多年前兴起于黄河流域的原始法律,到历代王朝富于代表性的法典,再到近代曲折探索中逐渐发展进步的民族法治,直至今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无处不浸润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人民对法律的坚定信念与自觉维护,是法律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关键所在。推进全民守法,需要干字当头,久久为功。
一、推进全民守法概述
全民守法是指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法律能够保障人民的权益,人民能够维护法律的权威。作为社会的主人翁,每个公民都应当培养和提升投身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法治思维,增强法治素养,做尊法、信法、用法的守法公民。法律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律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法治社会建设之初,公民法治观念比较淡薄,遇到矛盾纠纷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但随着国家制定普法五年规划并持续不断努力地推进普法工作,普法宣讲越来越多,普法质量越来越高,普法机制不断健全,取得突破性成效。公民实现了遇事找法、积极寻法的迭代。与此同时,社会法律服务不断完善,司法系统不断规范化,律师行业发展壮大,全社会的法治氛围更加浓厚。法治精神融入民族精神血脉,法治文化注入国家文化内核,社会法治氛围更加浓厚,全民守法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二、推进全民守法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全民守法是一项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发力、积极合作的宏大工程。2025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程,会议锚定了“九五”普法计划、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等工作任务,为新一年政法工作做好精准导航,体现了我国在推进全民守法工作上“筑久安之基,积法治之势”的宏伟蓝图。
形势决定任务。推进全民守法、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是我们在新征程上砥砺奋进的重要目标之一。推进全民守法,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法律思维和法治素养,引领公民在日常实践中养成自然而然的法治习惯,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弘扬法治文化,促进法治精神与党政机关、社会企业、社团组织的独特文化相互融合,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形呈现、有效覆盖,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有利于推动我国政法工作迈上新台阶,夯实我国的法治根基,营造具备中国特色的法治生态,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推进全民守法要落实关键举措
推进全民守法,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中央的行动是最好的榜样,是最强的动员令。各级官员要带头守法,标准更高,要求更严,身正为范。对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进官员带头守法。例如:实行责任到人、严格问责的工作制度,以“定期交答卷”的方式倒逼官员严格自律、尊法守法;与时俱进修改法律法规,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与及时矫正;明确国家机关是法治宣传教育的责任主体,“谁执法谁普法”的中国策略闪耀智慧的光芒。
推进全民守法,要注重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法律工作者是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对建设法治社会、推动全民守法起到主力军作用。目前,我国法治队伍还不够壮大,法治人才还不够充足,尤其是精英法律人才较为缺乏,要加大法治人才培养力度。而作为法律工作者的人群,不仅要持续学习深造,提高专业能力和法律素养,更要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担负起协助国家机关面向全社会的普法宣传责任,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人,筑起一道中国法治的钢铁长城,保护人民的权利与利益,维护祖国的利益与安全。
推进全民守法,要完善制度安排,拓宽服务路径。党中央大力推行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使诉讼与信访分离,将其导入司法渠道,引导人民从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实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转变。我国还持续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注重保障司法公正,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消除无律师县,建立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大厅;推广一村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实行公证处巡回办证、蹲点办证;完善“12348”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热线,将公共法律服务定位为公共产品,补齐供给短板,让人民真正感受到法律的温暖与力量。
推进全民守法,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要让诚实守信这种基本契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融入骨血的美德。有法不行,与无法同。国家可以通过设立奖惩制度,树立正确导向,对于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主体,既要有守信红利,又要有失信红牌,严格严肃依法处理,规范社会秩序,让诚实守信蔚然成风,让失信悖德寸步难行。这种宣传引领工作要真正发挥诚实守信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这种道德建设亦是推进全民守法的重要社会基础。
推进全民守法,要激发人 民的法治热情。虽有良法,若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自“三五”普法以来,直至当前的“八五”普法,全国大、中、小学全都开设了法治教育课程,联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网络正在不断完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要提升民众对于法治文化宣传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参与感,调动每一位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法律渗透进社会的角角落落,让人民群众遇事找法、办事寻法,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从内心深处相信法律、热爱法律,将法律作为心中的信仰。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法治中国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实现全民守法要靠各方主体共同努力、持续发力。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我们要继续扎根我国本土实践,深耕普法内容,绝不能照抄照搬、“言必称希腊”。要让法治的精神浸润神州大地,让法治的信仰铭刻亿万人民的心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更上层楼。(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