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践悟

如何讲好新时代经济发展故事

  

杨晓明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画卷波澜壮阔,既蕴含前所未有的深厚动力,也面临深刻复杂的传播挑战。过去的经济报道,有时过于依赖宏观数据、专业术语堆砌筑起理解壁垒、宏大叙事掩盖个体温度、单向传播忽视受众感受等,逐渐难以承载新时代经济故事的丰富肌理与精神内核。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关乎国家形象塑造,更是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奋进力量的战略命题。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我们亟需以更富穿透力、更能引发共鸣的叙事方式,构建新时代经济故事的立体传播体系。

叙事主体:从数据丛林到人本叙事

  新时代经济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最终指向是人民福祉增进。若新闻报道沉溺于GDP增速、工业增加值等冰冷数据,便极易模糊经济发展的本质目标。专业新闻人应自觉将“人”置于叙事的中心位置,让个体命运成为映照宏大图景的鲜活棱镜。
  扎根一线,捕捉奋斗足迹。记者要践行“四力”,挖掘微观主体,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研发实验室与新兴市场,捕捉企业家、技术工匠、返乡创业者、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的奋斗轨迹与命运变迁。例如,在讲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崛起故事时,与其罗列企业数量与产值,不如聚焦某家“小巨人”企业的技术带头人如何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心路历程与行业价值,通过具象的个体故事折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生根。
  链接围观,感知政策温度。在日常采访中要关注民生关联,将宏观政策与微观感知紧密相连。报道“双碳”战略时,不仅要解读政策框架与减排目标,更要探访一座因产业转型而焕发新生的传统工业城市,记录普通工人家庭在转型阵痛期后的新技能习得与新生活展望,使抽象战略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温度。比如,在吕梁氢能产业发展的浪潮中,鹏飞集团大华通新能源物流有限公司车队队长杨利君亲历了从柴油重卡到第二代氢能重卡的跨越——“低氢耗、强动力”的技术升级,使每公里燃料成本降至2.3元,驾驶员告别了柴油机的轰鸣与油污。如此,驾驶室成为观察“双碳”战略如何在山西大地落地的清晰窗口。
  看见集体,凝聚奋进伟力。个体故事并非孤立存在,它深嵌于集体奋斗的土壤中。讲述山西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大工程,在突出规划者与建设者智慧的同时,更要描绘沿线村庄为发展大局做出的支持与奉献,记录产业园区内无数普通工人、管理者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以及区域融合后给百姓生活半径、就业机会带来的真切改变。这些默默无闻的付出与点滴收获的汇聚,方显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的磅礴力量。

话语体系:从术语高墙到共情传播

  经济领域的专业术语与复杂逻辑是受众理解的门槛,更是传播的鸿沟。新闻专业性的体现,在于将精深的经济逻辑转化为公众可感可知的日常话语与视觉符号,在准确传递核心信息的同时,激发受众的情感共振与价值认同。
  术语转化,让抽象可感。新闻从业者要摒弃生硬的专业术语堆砌,进行术语转化与具象类比。比如阐释数字经济规模,可类比为相当于多少个传统大型市场的交易量,或将数据流比喻为“新时代经济的血液”,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可视化。
  故事承载,让原理鲜活。要善用故事化表达,将经济原理与趋势融入生动的情节与冲突中。报道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可追踪一家本土零部件企业如何敏锐捕捉全球风向变化,通过自主创新与灵活调整供应链布局,成功化危为机、赢得国际大客户订单的完整故事链。情节的起伏与冲突的解决,自然呈现经济韧性与企业智慧。
  技术赋能,让数据说话。要强化视觉叙事与数据活化,利用信息图表、数据动画、短视频、纪录片、沉浸式交互产品等可视化手段来讲好经济故事。如报道区域协调发展成就时,可设计交互式地图,点击不同区域即动态呈现其产业结构变化、居民收入增长曲线、交通网络密度提升等关键指标,让数据“活”起来、“动”起来。
  情感联结,让故事穿透。要构建情感连接点,寻找经济事件中蕴含的普遍人性价值与情感共鸣点。讲述乡村全面振兴故事时,可以把叙事重点从投入资金数额转移到驻村人员与当地农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也可以讲述产业发展带给村民的幸福感与返乡农民就地创业的获得感。比如讲述山西吕梁临县前青塘村大力发展粽子产业的故事,可以转换叙述视角,从村民带着粽叶走街串巷卖8元/公斤到村里崛起10多家规模企业,形成产值近2亿元的产业链。手脚麻利的妇女在村里包粽子,一天能包2000个,月入过万不再是梦。这些饱含温度的情感瞬间,是跨越地域、穿透传播媒介、打动人心的力量。

全媒生态:从单向输出到全民共创

  传播生态巨变,要求叙事方式与传播渠道必须与时俱进。新闻单位需主动拥抱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多平台联动、多形式适配的立体传播网络,实现精准触达与深度互动。
  平台适配,精准抵达。内容形态需因平台制宜,进一步实现受众细分。重大经济政策解读,可在权威媒体官网、专业APP或深度公众号发布;重大工程节点性成果可制作精炼震撼的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引爆;涉及民生福利(如物价、就业)的热点话题,可在微博发起讨论,邀请本地专家进行微访谈答疑解惑。
  用户共创,源头活水。激活用户参与,变受众为内容共创者。可以在新媒体传播平台策划“我身边的消费新变化”“家乡创业记”等主题征集活动,鼓励用户通过图文、短视频分享亲身经历与观察,由媒体从业者进行专业筛选、核实与整合报道。这既丰富了新闻素材的源头活水,也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与贴近性,让经济故事更“接地气”。
  借力大咖,专业“转译”。善用本土财经学者、知名企业家、正能量网络达人等意见领袖进行“转译”与扩散。邀请权威经济学家以直播形式解读最新经济数据,邀请科技企业创始人讲述创新背后的故事,邀请拥有大量粉丝的科普博主用趣味实验解释经济学原理……实现专业内容的社交化“破圈”传播。
  沉浸体验,身临其境。探索前沿体验技术,通过VR技术带领受众“走进”智能化无人工厂,直观感受先进制造流程;通过AR技术扫描商品包装,了解其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绿色供应链……这种沉浸式叙事极大增强了经济报道的吸引力与理解度。
  讲好新时代经济发展故事,需在地气与高度、专业与共情、坚守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这是一项呼唤专业精神、创新思维与深厚情怀的实践艺术。它要求新闻工作者既需深植理论根基,保持清醒洞察,亦需沉入生活深处,倾听时代脉搏的每一次跳动,然后在宏观与微观的交汇处,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点,在专业表达与大众接受的张力中,打磨出既真实可信又动人心魄的经济发展叙事。唯有如此,经济发展故事才能真正跨越传播鸿沟,成为时代进步最有力的注脚,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奋进力量的精神引擎。(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10期

  • 第2025-08-09期

  • 第2025-08-08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6期

  • 第2025-08-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