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苑

重庆印象

刘东霞

  前段时间 去 重 庆游玩,许多地方让我记忆犹新,感慨颇多:山城重庆
  在重庆市确实领略了山城的风采,一幢幢高楼建在半山腰上,高低不平,错落有致。街道曲曲弯弯,上下坡很多。导游给我们介绍,重庆市有三多:坡多、桥多、隧道多;重庆市有三少:红绿灯少、自行车少、交警少。还说,重庆市的司机个个都是开车高手,弯多,坡多,练就了一手好技术。在重庆市自行车不作为交通工具,只作锻炼身体用。
  在宾馆登记房间时,总台服务员告诉我们这是四楼,底下还有三层楼。我们都很惊讶,明明下车后进到的是一楼嘛,服务员说,重庆市的建筑很特别,依势而建,好多建筑在半山腰上,靠山的那面墙是四层,另一面可能就是六层、八层,甚至十层了。
  长江和嘉陵江流经重庆并在市内交汇。晚饭后游两江,观夜景。坐在游轮敞开的最顶层,清风阵阵从江面吹来,江水微微泛起涟漪,两岸霓虹灯装饰的闪闪烁烁的茶楼、酒店、宾馆、超市、广告牌,还有流光溢彩的路灯,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又被江水荡漾成七彩的碎片,时而水面平静,时而碎片重新组合成金碧辉煌的水上宫殿。景融入水,水中映景,两者交相辉映,美丽且朦胧,不是天堂胜似天堂。置身此地此景,只能欣赏、享受和体会,所有的语言表达都是乏力的。
  来时看天气预报,重庆未来几天都晴,便没有带厚衣服。在游艇上观夜景,渐渐地越来越凉了,清凉沁肌入骨,身上开始起鸡皮疙瘩。下到底层有玻璃窗户的舱里往外看,两岸耸立的高楼被灯光装饰得五彩缤纷,仿佛离它们很近,又很遥远,想靠近不行,又近在眼前。如梦似幻,恍恍惚惚,是身处瑶台琼阁,仙池宫殿之中吗?禁不住问自己。
  白天,街道风景树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将市内的道路、房屋、建筑点缀得异常漂亮,重庆仿佛座落在一个大花园中。
  巴山夜雨第一次接触“巴山夜雨”这个词,是读李商隐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听导游讲解,当年李商隐客居巴蜀,长年与妻子分离,日夜思家念家却又回不去,在一个秋雨淅沥的夜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孤灯难眠,就写诗寄情,于是产生了这首历经千年的伟大诗篇。
  大巴山,绵延于四川、陕西、甘肃和湖北境内,在四川是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渊源延续至今,仍叫重庆人为巴人。早上起来推开窗户,外面雾朦朦,不透明。不一会儿,洒下了小雨。淅淅沥沥,像牛毛、像松针,路面、屋顶、树叶很快全湿了,行人也都撑起了五颜六色的小花伞,仿佛满街都移动着色彩艳丽的花儿。
  上车时雨停了,虽然还有雾,但比早晨晴朗了许多。从重庆市到大足县,车行要3个小时,几乎整个上午都在行程中。越近中午天气越晴朗,到下午返程时太阳已经光芒四射了。我才知道这是四川省特有的“巴山夜雨”自然现象。雨后是雾,然后雾非雾,天地间像罩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太阳在云层里羞羞答答,隐隐约约不肯露脸,午后才完全暴露出来,洒下万道金光。难怪重庆人说,重庆的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红色洗礼对重庆最初的认知,是小时候看的一部影片《烈火中永生》。那个故事就发生在重庆,影片中渣滓洞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被捕的革命者就关押在那个地方,江姐、许云峰等数位革命者遭受敌人的摧残和折磨。还有一个“小萝卜头”,那孩子出生于监狱,生长于监狱,瘦小伶仃,可怜兮兮,倍受大家的关爱和怜惜。
  路过西南政法大学,拐两个弯就到了渣滓洞。就是在这些狭窄潮湿的小狱室内,一个个革命者视死如归,临危不惧,将对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驻扎于心,闪烁着无与伦比的信仰之光……现在渣滓洞已成了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全国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白公馆也是一所红色教育基地,离渣滓洞不远,本来很漂亮雅致的一座两层小楼,座落在青山秀水之中,周围绿树环绕,青山相伴,有鸟鸣,有溪流,早晨白雾缭绕,黄昏碧叶涂金,该是诗情画意的地方,但是也同样是当时囚狱的地方,此情此景,再美的风景也让人怅然若失。
  在一间展览室内,看到一面五星红旗,四颗小五星缀在一颗大五星周围。由于年代久了,颜色有些旧,但是看到它仍然让人眼睛一亮。影片中看到的含着热泪绣红旗,真真切切绣的就是这面五星红旗。这面红旗此时此刻就在我的眼前闪耀着光华,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铭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灾难,铭记千百万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
  重庆之行让我流连忘返,这里的巴渝文化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如果再有机会,我还愿再来,经受精神洗礼,游山观景,见证更多的美丽瞬间。
  (作者单位:晋城市交通运输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