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气温一天天回升,身上的衣服随季节而减,不知不觉就到了清明。
你不能不惊叹中国文字的神奇,感叹古人的智慧,汉字造字除形象外还有意会。象形字重在“形”似,会意字则重在示“意”,无论哪一种字,都独具魅力,在地球上独一无二。中国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意蕴丰瞻,“清明”二字拆开来看,“清”,“三点水”+“青”,意思是水秀山青,“明”,“日”+“月”,指向天空,日月为明。“清明”几笔点横竖撇组合,便把自然山川、物候特征演绎得淋漓尽致。
大地的指针渐近清明时,“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杨柳吐翠,草木青葱,返家的燕子开始筑巢,黄鹂歌喉婉转清丽,桃花杏花梨花渐次开放,缤纷的野花泼泼洒洒不甘示弱,春风轻轻盈盈地走来,河水便荡开细细的波纹……无限春光,生机盎然,山因植物茂盛而清,水因草木摇曳而秀,人因春回大地而爽,一派春光明媚、春和景明、神清气爽的新气象。
古代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干、放风筝等活动。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就形成,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气温升高,春耕春种,开始忙碌,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你看吧,田野里,山林中,小路旁,都有了农人忙碌的身影,他们刨地、翻土、植苗等,嗅着新鲜的泥土的芬芳,发出银铃般的笑声,清清冷冷的土地不再孤寂,农人的喧嚣、鸟雀的稠啾,鸽子飞翔的响音,花草怒放的身姿,这些装扮,使大地有了活力,有了神韵,有了声色味,芳香沃野,一天天充盈饱满起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洒在泥土里的汗水,一粒粒似珍珠,赛水晶,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将变成秋天饱满的颗粒。
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融合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印象中的清明节,总是天空阴沉,黑云压阵,细雨绵绵。丝丝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在天空中斜斜地交织着,压抑沉闷的气氛,加重了扫墓人哀伤悲痛的心情。
每年清明节我都回老家祭奠父亲。平时村庄寂寞,仅剩下一些老年人留守,在外生活的那些人,不管走多远,这里始终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的祖宗安息之地,是他们割舍不下的心灵家园。今天回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好久不见的儿时伙伴和邻居,在村里见了面,互相问侯,显得分外亲切。
十年之前,母亲到城里生活,一年难得回村几次,随着年龄增大,身体越来越不行,一年更少回来了。弟弟打开院门生锈的铁锁,院里枯草萋萋,一派荒凉。屋里落满灰尘,我们简单收拾一下,擦净桌椅上的灰尘,手持两支点燃的烛香,到大门外“迎接”祖先回家。看着燃烧的烛香轻烟袅袅上升,我想生与死就隔着层薄薄的白纸,人的一生很短暂,一转身就满头青丝变得花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活成列祖列宗们希望的样子,对得住自己,对得起他们。
地里青青小麦高出脚腕一点点,几座坟头光秃秃地立在地里,很显眼,从前到后排下来,始于太爷爷,终于父亲这一辈。清理掉各个坟上的杂草,给父亲坟上添几锹新土,在坟头献一束花。摆上贡品,磕几个头,双手合掌,默默地,我把最想说的话讲给父亲,祈愿父亲在那边生活幸福,祈愿父亲保佑全家平安。
清明节就是这样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重要节日,它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自然节气与传统节日激情碰撞,完美融合,叫人爱,叫人恨,叫人喜,叫人悲,或许清明节包含着朴素的智学思想,阴阳交错,喜忧参半,爱恨交织,才构成一个繁复多样,无限美好的世界。
(作者单位:晋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