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苑

难忘吴万广老师

丁鹤军

  敲完最后一个字,我伸了个懒腰。熬了一个通宵,首长交给我的一份报告材料终于大功告成。随手翻开日历新的一页,是9月10日教师节,让我又想起了吴万广老师,他的言谈举止犹在眼前。1984年的初秋季节,我升入司徒初中读书求学。三年的生活中,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正是刚从校门迈出的吴万广老师。
  那时,吴老师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年长学生几岁,我们亦师亦友。他高个子,黑皮肤,自然弯曲的头发,走路姿势有点特别,身子前倾,脚跟踮步。晨跑时,喜欢穿一套有两道白边的蓝色运动服,英姿勃发,充满着青春的朝气和无穷的活力。
  吴老师是一个普通的民办教师。他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他虽然没有在高等院校学习过,但他却谦虚好学,很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爱学习,肯钻研,执着教育事业,热爱三尺讲台。为了当好班主任,教好学生,他住在学校很少回家,把一腔热血和一片深情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这群无知的农村少年。
  我们那届学生是吴老师初为人师培养的第一批初中学生,大约有一百来位。后来,我们陆续从贫穷落后的农村走出来,考入中专、大学的有二十多人。这在城市的学校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家乡普通的农村学校,那就是个天文数字。吴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浇灌了我们的希望和未来。真挚之情,从教之恩,让许多学生终生铭刻难忘。吴老师讲课别具风格,条理清晰,剖析透彻,语言深入浅出,他的课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吴老师在教每篇课文前,总是习惯手捧书本徘徊在教室的走道间,大声地朗诵全文。语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如同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演说台词一样,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仿佛要把文字蕴藏的含义全部宣泄出来。初学的课文,让吴老师这么一番饱含深情地朗读,我们朦朦胧胧地似乎已经明白了一些什么,知道了一些意思。吴老师勤力劳心,诲人不倦。今天,我能够在部队政治机关从事文字工作,真的很感谢吴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帮助。我上中学时,不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生性贪玩,厌恶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班级的后面,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但我那时小有才情,偏爱语文,尤其喜欢作文课。吴老师没有因为我不思进取,学习消极,而对我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对我的亮点,吴老师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那时候的习作是肤浅幼稚的,充满美丽的幻想,倾诉内心的纯真。每一篇习作的后面,吴老师都认真地做了点评。红笔书写的评语,有的比我写的文章还长。布局谋篇自己没有意识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老师点睛一笔,才感到自己的小作文原来也有创意、有新意、有灵气。老师的溢美之词,固然是出于鼓励,却点燃了我的自信和执着。从此,我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做起了瑰丽的文学梦。在艰难崎岖的文学路上,我这个跋涉者,想到老师当年的鼓励和期盼,坚持用生命和灵魂去吟唱,笔耕不辍,作品在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屡有发表。岁月如风,人生是旅。吴老师辛勤浇灌的一茬又一茬学生,似雄鹰展翅,各奔前程。
  2004年,我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脱产学习。中学时的一位同窗学友从上海飞到沈阳办理公司的业务,匆匆十来年没有时机谋面相聚,却在他乡偶遇故知。我们倾诉衷肠,彻夜难眠,谈起昔人往事,说得最多的就是吴老师,仿佛又回到了孜孜求学的少年花季,又听到了吴万广老师神定气足、不疾不徐的朗读声。
  苦心育才童,欣待桃李开。学生事业有成,也许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吧!(本文选自丁鹤军散文集《高城望断》)

  (作者单位:省公路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30期

  • 第2023-08-24期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0期

  • 第2023-03-30期

  • 第2023-03-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