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苑

中秋感怀

樊学亮

  •   时光就像一位刚毅、倔强的行者始终坚定执着地行进。不知不觉中2024年已然又走过了一大半。这不,当我们还在感慨岁月匆匆、时光飞逝时,今年的中秋佳节又如约而至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称仲秋节,说它重要,因为中秋节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体现炎黄子孙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一个重要节点。
      纵然是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时代,中秋节,这个华夏古老的传统节日所焕发出的魅力和人们寄予的美好寓意,却从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反而愈发的历久弥香!
      曾记得在我的儿时,我对中秋节的期盼,似乎一点也不亚于对过年的等待与渴望。毕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生活的重心似乎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的阶段。在我模糊的儿时记忆里,那时我的家庭,仿佛一切皆是那样的艰苦与“一成不变”:红薯、萝卜、窝头已然成为常年一日三餐锅中的“硬货”,而白面馒头什么的除了在逢年过节以及偶有亲戚来家做客时才会觅得芳容。基于此,地道农户家庭出生的我,在当时幼小的心灵里除了过年最为期盼的应该就是中秋节了。
      那时的农村几乎还没有外出打工一说,一家人守着几亩薄田经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地打粮、养家糊口俨然构成了大多农户家庭生活的全部。所以,在那时几乎是不存在中秋节一家人不能团圆的缺憾的。如此说来,中秋节对我儿时来说最大的魔力应该就是可以吃到许久未见、香酥可口的月饼了。
      儿时的家庭虽然贫寒,但中秋节给长辈送月饼的习俗却是不能少的。在我模糊的记忆里,中秋送月饼只送一斤,也就是四个,而亲情较远的更是只送半斤。基于此,当时经济拮据的父母每每在中秋节前去村子上的供销社买月饼,几乎也都是按需购买的。也就是说除去送长辈的月饼外,一家人的中秋月饼每人是不超过一个的。由于太过馋嘴,于是也便有了每每放学后和小伙伴儿们三五成群地跑到村子中心的供销社,纷纷趴在用玻璃做的橱窗隔断上,眼巴巴地望着柜台里用嫦娥奔月的包装纸以及“纸捻子”(用麻纸做成的绳子)十字捆绑下那一摞摞秀色可餐、香飘四溢的月饼而垂涎三尺。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每逢中秋节前,我都会去给父亲的干娘,就是父亲小时候的奶娘家里送月饼。由于是干娘,自然就是送两个了。而当时已然六十出头的干奶奶,每每看到天真幼稚的我,总会疼爱有加地奖赏我一个月饼吃。要知道,在当时除了在中秋夜才能吃到家里的均份月饼外,还能额外拥有一个月饼,那绝对是一件奢侈至极的事情了。是的,家里排行最小的我是绝不敢独享的。于是就屁颠屁颠地拿回家里,先上交父母,得到同意后,再掰给哥哥、姐姐一点,剩下的才是真真正正属于我可以安心享用的。
      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中秋情节、月饼往事,已然成为了人生中的一抹记忆,然而那种童年的美好与回味却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情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客居潞城二十五年的我,每每临近中秋,遥望夜空中那愈发丰盈圆润的明月,内心深处的乡愁总会在一瞬间被渲染、被浓烈、被点燃。
      是的,今年中秋我依然回老家!

      (作者单位:潞城公路管理段)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