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苑

千年古都行

刘东霞

  尽管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开通,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早晨从山西晋城出发,高速到洛阳,再从洛阳高铁到西安,也就四小时的时间,中午即可抵达,但我还是感觉时间的漫长和路途的遥远。心仪已久的期待来临之际,心里仍有些许的兴奋和激动。
  西安自古帝王都,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踏入这座城,就像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千年的记忆。这里,是无数帝王将相的舞台,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华夏民族最璀璨的篇章。这一次,我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千年古都行的亲历者,准备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我们的首选。距住宿的宾馆很近,两站地铁,很方便。迈进博物馆中央大殿,映入眼帘的是陈列的一尊巨大的石狮,背景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这也许是进门便引领游客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三秦大地古老的文明吧?即使现在淡季,馆里也是摩肩接踵,游人如织。跟着导游,依次从第一展馆开始,分六个单元,分别为《人猿揖别》、《凤鸣岐山》、《东方帝国》、《大汉雄风》、《冲突融合》、《盛唐气象》、《告别帝都》,文物种类之多,琳琅满目,精品荟萃。当时长安是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人口稠密,街道布局如棋子一般纵横分明,吸引着万国来朝,经济文化外交贸易,达到中国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三彩、唐墓壁画、唐代金银器皿等代表文物,同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品,盛唐大国浩浩荡荡的宏伟气势迎面扑来。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于一体,别具风格。在馆前流连,恍恍惚惚,似在古代穿行,又实实在在生活在现代。
  后我们来到大唐芙蓉园,现在的大唐芙蓉园建于原唐代芙蓉园遗址上,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式样建造的,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唐玄宗时期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其盛况空前,达到了园林建设的顶点。园内宫殿连绵,楼亭起伏,紫云楼、彩云亭、临水亭、水殿、蓬莱山等星罗棋布。成为皇族、僧侣、平民汇聚盛游之地,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均发生在这里。进到芙蓉园里,满眼绿。深绿浅绿,一层层铺展,绿的树,绿的草,还有未开败的稀稀拉拉的花儿。立马感觉到空气的清爽和湿润,与外面喧哗的街市俨然两个世界。
  西安纬度比晋城低,平均气温大概比晋城高三、四度,我们沿着路标往里走。所见的一些楼厅宇阁,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气象万千。芙蓉园里一共有十四个景观文化区,时间有限,我们只游览了帝王、诗歌、茶、歌舞、饮食、民俗六个文化区,还有女性、科举、外交、佛教、道教、儿童娱乐、大门景观、水秀表演八个文化区没能近距离观赏。
  我们看到的是展示了唐王朝一柱擎天,辉耀四方的精神风貌,璀璨多姿、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以及它横贯中天,傲视天下的雄浑大气。
  其实,历史是不可复制的。现在芙蓉园只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公园,它仅比普通的公园多了些仿古的楼馆宫园亭榭等。快到出口时,从湖上传来悠扬的丝竹管弦乐声,循声望,原来是一色古妆的宫廷乐队,乘船从湖那一边飘然而来。我们站在湖边,等待它渐行渐近,乐声也越来越清晰高亢。又目送他们渐行渐远,乐声亦缥缈,丝丝缕缕散尽,
  才依依不舍离去。
  离西安市区不远,出市,乘车不到半小时就到达半坡遗址。它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6000多年历史。1953年发现,1954至1957年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次发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对一个原始氏族聚落遗址进行大面积揭露,为研究中国黄河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性质、聚落布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来到西安一定不会错过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我是第二次瞻仰这个世界第八大奇迹。距离第一次参观已经有十年时间了,那次是单位统一组织。毕竟时间久了,印象有些模糊。先到一号坑,即规模最大的兵马俑的主坑。手执长矛、弓、弩、箭、刀等兵器的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 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它们一排排呈现于眼前,逼真、自然而富有朝气,好像正列队站立,待命而发,随时准备冲锋陷阵。那各具形态的战马,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鼻嘶鸣,跃跃欲试。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它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从三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出土时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三号坑就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其建筑结构、陶俑排列、军器配备、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及仪仗服的服饰、装备。
  兵马俑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是秦代写实艺术的完美体现。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它堪称是一颗异彩独放的明珠,因为它拥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国的雄兵——一个由7000多件兵马俑组成的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而令全球瞩目,举世震惊。出土的铜车马,工艺之复杂,制作之精巧,技艺之卓越无不令人惊叹。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面对地下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的军阵,一种神秘的魔力恍惚间把我引入战马嘶鸣,鏖战在即的历史画面中。兵马俑向世界展示出湮没两千多年的中国军事史上重要的一页,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仅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军事史上增添了光辉。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之无愧。
  漫步千年古都,你一不小心就与古代撞了个满怀,譬如,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那公园的雕塑,从某个窗口飘出的悠扬古典乐曲,甚至街角地摊兜售的青铜鼎物件等,西安的街街角角、一砖一瓦都打上了古代的烙印。但你又身处于现代化的大都市中,那林立的高楼,那宽阔的街道,那街上如流水的汽车,夜间缤纷的霓虹灯等,让你真切地体会到西安的先进与发达。古代与现代交融,庄重与时尚并存。
  古都的风,穿越千年,轻拂过每一寸土地,也拂动着我的心。这座城,于岁月中沉淀的故事、文化与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千年古都,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承载,更是现代活力的蓬勃源泉。从古老城墙到繁华街巷,传统与创新在这里碰撞、交融,描绘出一幅永不落幕的城市长卷。古都之行虽已结束,可那些震撼与感动将永远鲜活,激励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探寻历史深处的光芒,汲取前行的力量。
  踏上归程,古都的轮廓在视线中渐渐模糊,但那穿越千年的文化魅力却愈发清晰。我带走的,是对这座城的眷恋,留下的,是对下一次相逢的期待。

  (作者单位:晋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