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春光明媚,草长莺飞,满眼皆绿,一派生机。
爱人踏青归来,收获一大包绿油油的榆钱,嫩嫩绿绿的,散发着青青的甜味……
“今天咱吃榆钱菜吧,刚摘的,新鲜的,先挑一挑吧。”爱人边说边忙碌着,“好啊,吃的就是个新鲜。”我赶紧坐到桌前开始和她一起挑拣。
“你看,这榆钱是好东西,就是挑起来比较麻烦,一朵一朵的,还是这么小,得挑老半天,吃个野菜也不容易啊。”爱人边挑边说,“是啊,现在咱是吃个新鲜,这搁老以前,可是够一家人吃的。哎,你听说《树叶训令》的故事吗?”听我一说,爱人顿时来了兴趣,一脸的疑惑:“啥训令?吃个树叶还发布命令?”
“是啊,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日寇进行残酷的‘扫荡’,当时又发生了旱灾,老百姓缺粮,咱们部队也缺粮。为了度过春荒,老百姓摘榆钱、吃树叶,战士们也是每天出去采树叶,一棵大树上的树叶够一个排的人吃上一天,可是人多树少,树叶不够摘。聂荣臻司令员得到消息后,下了一道独特的《树叶训令》,命令全区所有部队,将村庄周围15里以内的树叶,全部让给老百姓,部队到远离村庄的无人区采摘树叶充饥,这个办法得到了群众的拥护,纷纷想方设法支持咱们的部队,是‘军爱民、民拥军’的典范哦!”
听我讲完这个故事,爱人感慨万千:“以前是吃不饱,现在是吃的太好了。现在生活多好,不管咋说,还是要爱惜粮食呀,你看新闻上说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缺少粮食啊!”
“是啊,我小时候可是有亲身感受的,你知道我为啥特别爱吃‘水疙瘩’吗?”我突然的一问,爱人看着我,摇摇头。“还不是因为粮食少嘛,家里人也多,就多添几瓢水,多喝几碗就吃饱了,所以,现在还是一直喜欢吃汤面。”“怪不得呢,我说嘛,你最爱吃的就是个‘水疙瘩’。”听了我的解释,爱人点点头,表示理解了。
有句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确实如此哦。“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小时候,在村里生活了好多年,由于粮食少,所以对吃东西的事情记忆特别深刻。
记得先是吃一种叫“黑糕”的,色如巧克力,一篦子一大块,用刀分成若干小方块,一点也不好吃。后来,可以吃“玉米面糕”了,但也架不住天天吃,吃得肚子涨,也是受不了,那也没办法,别无选择。
再后来就高级了,可以吃上“花卷馍”了,说是花卷,其实就是玉米面和白面掺在一起蒸的馍,没有一点油,那也比以前的糕糕好吃多了。
“花卷馍”没有油肯定不香,那就想办法自创美食,趁家里大人们都不在的时候,把馍一切两半,抹上点猪油,放在炉子上用火稍微一烤,金黄金黄的,再撒上点盐,就是现成的“油炸馍”了,口感马上就提高了一大截。
我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饺子了,外婆经常做“羊肉饺子”,非常好吃。说是“羊肉饺子”,其实里面一点羊肉也没有,就是把胡萝卜用羊油拌馅。虽说没有肉,但却是美味可口,吃饺子感觉着就像是过年一样,一直到现在,还是一直心心念念外婆做的“羊肉饺子”。
小时候,吃肉也少,好在表哥有一手逮田鼠的好功夫,制作了许多夹子,然后放在田鼠的洞口,等到收夹子的时候,总是有一串串的收获。回来煮一煮,不时分给点,就着馍吃,香喷喷的,感觉着满嘴都是肉香味。
现在,生活好多了,我们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想吃啥就有啥,花样多多,数不胜数,我们真是遇上了好时代!
没有经历过,就不会有感受。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一个家长教育孩子,要节约粮食,说他小的时候每天不是吃蒸红薯就是烤红薯,哪能像你们现在这样,可以天天吃白面馍馍、吃大米饭。没想到孩子却说,那你小时候真是好幸福啊!他说为什么?孩子说,你小时候可以天天吃烤红薯呀!我们学校门口,烤红薯两块钱一个,馒头一块钱两个。听罢,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但愿这只是一个故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我们的粮食连年大丰收,但我们仍应当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鲜亮的精神标识和最宝贵的价值基因。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以实际行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争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和宣传员。让人人勤俭、处处节约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珍惜粮食,请从你我做起,幸福的味道方能天长地久!
榆钱飘香,春意盎然,正是好时节!
(作者单位:长直公路超限检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