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市阳村街道党工委把“清化收”作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共规范整改土地承包合同457份,化解债权债务69.55万元,新增资源收费11.5万元,年为集体增收506万余元,困惑当地多年的村企矛盾迎刃而解,四万亩荒滩融入运城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带。
追踪溯源理旧账
阳村街道下辖8个行政村,共有4万余亩滩涂资源储备,有河津市“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美誉。但多年来因土地承包纠纷,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2022年7月,阳村街道党工委按照《河津市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组成“清化收”工作专班,统一组织、指导、协调、调度、督察村级“清化收”工作,提级办理连伯、太阳、峻岭等村清化收业务。
专班通过追踪溯源,发现有代表性的三个村。其中连伯村涉及46份合同3.5万亩地。2003年7月和2004年元月,和平农场与连伯村委会分别签订两份《土地承包合同》,面积3万亩,当时土地性质为荒滩(2009年二调时变更为耕地),承包期限均为70年,每亩年租金为40元和70元。另有30余份承包合同计3000余亩,涉及3家工矿企业、30多家农户,承包费每亩每年50元至70元不等。太阳村3份合同共涉及滩地650亩。1999年12月由本村三位村民与村委会分别签订《荒地开发合同书》,2004年几经流转,最后承包给了和平农场。峻岭村一份合同共涉及黄河滩地200亩,2010年村委会以每亩每年100元出租外村农民,时限20年至2030年。这些土地承包时普遍存在签订程序未经民主公开,期限超长,承包费过低等共性问题,导致双方矛盾激化,干群关系紧张。
抽丝剥茧精准确认
阳村街道“清化收”工作专班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带领各村“两委”干部制定了“一图四表”,明确了土地资源分布现状图,摸清了各村现有的机动地、“四荒地”、建设用地等详细情况及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采取“按图索地、以地找人、不漏一宗”的方式,对图标上的所有土地进行梳理。邀请市农经服务中心现场把关,委托专业律师对各村所有签订的租地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对程序不规范、要素不齐全、期限过长、价格显失公平、违反法律法规等问题建立了问题台账。针对问题合同分别制订了整改方案及整改台账。全街道共计梳理出问题合同460份。鉴于连伯村的土地权属清晰,专班决定采取规范合同来解决问题。太阳村土地合同几经流转,村民权益受到侵害,权属问题不清,决定通过起诉方式予以收回。与此同时,专班聘请专业团队,对所有承包地进行实测,对实有承包地进行确认。
依法依规合理定价
阳村黄河滩涂由黄汾两河冲积而成,多年来地块以芦苇荡为主,沙尘飞扬,积水遍地。2003年和平农场承包后,出台了总体开发规划,投巨资修建水、电、仓库、房屋等基础设施。聘请专家实地勘测,组织300余名工人开挖排水、排盐碱渠,利用多台履带式推土机和挖掘机进行土地平整。农场还进行盐碱地改良,逐步将一片荒滩打造成为方田林立、瓜菜成畦的现代化农场。
根据《河津市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专班办公室关于规范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的指导意见》,在市农经服务中心和阳村街道“清化收”专班的领导下,连伯村根据土地性质、原合同剩余年限,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对所有合同期限进行重新约定。以和平农场为例,时限由原来的70年变更为50年,其余合同也都根据土地性质及原合同剩余年限,对租赁期限重新进行了约定。
同时,与和平农场约定,以五年为一期限,按照市场行情进行相应比例调整。和平农场承包地租金确定后,以点带面,对其余承包合同租金做了相应的调整。仅和平农场一份合同为连伯村增加集体收入约200万元,是过去收入的四倍,加上其余规范的合同收入,今年连伯村集体共计收入达400余万元,比以往收入多了300余万元,太阳村对收回的649.6141亩土地,由村委会与和平农场重新签订合同,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承包期限为15年,合同价格为300元/亩/年,同时,考虑到市场价格因素,采取每五年递增5%的方式进行上浮,公司于每年1月底前一次性交清当年的土地承包费用,年为集体增收20余万元。峻岭村经过与原承包人多次协商沟通,在原承包费每亩年100元的基础上增加400元,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8万元。
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彬表示,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清化收”成果,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上做文章,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带来的红利。
杨敬红 吴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