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提高,但是环境恶化和生存压力的加大,让大约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如何改善健康状况?森林康养产业因之应运而生。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将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文化资源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健康养老等服务活动。森林康养有利于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促进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提升。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古代诗人笔下总是不乏山水灵动的风景。随着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愈发向往古诗里的青山绿水,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森林康养生态游受到人们的青睐。优美的森林风景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通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人们获得了视野上的充盈、精神上的满足。
森林是一味天然“药”
人们对药物的认知普遍停留在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和各种生物制剂等可视之物。而声、光、电、磁、温等肉眼不视之物,则通常不被认为是药物。中国古代先贤们指出:“物之偏性是为药,偏性之极是为毒”。这里的“物”指万物,既包括天然、人造的可视之物,也包括上述各种不可视之物。《黄帝内经》记载:“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这些论述至少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用药必以气味,二是摄取药物须通过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大自然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包括水、土、气、声、温、湿、光、暗等,均有偏性,具有可嗅、可尝、可视、可听、可感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入药。这些都属于中医的范畴,也是当今森林医学、森林养生的理论基础。
有资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期,法国卫生部门在全国性的肺病普查中发现,一家大型香精香料厂工作的近2000名职工竟无一人染上肺病,说明不可视之物——香味发挥了防病的作用。这就是告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如果把“药”的认知从可视之物扩展到不可视之物,将大自然这些天成药源科学利用起来,必将有助于全民大健康,助于实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目标。
森林筑起疾病防线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写道“这是我的愿望:一所不大的宅子,宅内有花园,宅旁有一眼活泉,院子外面被一片小树林环绕……”从古到今,人们对居住地的选择逐步经历了从环境优美的山野乡村到喧嚣拥挤的繁华都市的转变。在无以复加的名利驱动下,很多人变得越来越焦虑。加之近年来雾霾天频发,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也呈正比例增多,足以说明青山绿水的居住环境多么重要。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千金翼方》医著中提出:“山林深处,固是佳境”。当然,我们不是倡导大家都去深山老林隐居,而是提醒大家要经常到大森林、大自然中走走,以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接受森林给人类从身体到心灵的修复康养,同时告诉我们在城镇化、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重视森林城市、城郊森林公园、街心公园、住宅区园林化等建设。
《黄帝内经》记载,最先进的医生善于在疾病发生之前治疗。中国人认为三分治、七分养。这些都表明预防和保持健康比治疗更重要。患有某种疾病意味着患者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如果我们忽视这一信号,最终受苦的将是我们自己。森林康养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要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越来越多的疾病缺乏治疗药物,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中说“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在美丽的森林环境中休闲养生是全民健康的第一道战略防线。
森林康养理念深入人心
过去我们在讨论林业的时候往往着重于林学、生态学、生物学、环境学方面,而大自然与人互动中兼有的康体养生、生态教育等诸多功能尚未被更多大众足够重视,人们也没有把定期进入大自然休闲度假养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几十年来,包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楚材、吴章文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兰思仁校长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森林环境与人类健康之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为公众进入自然开展旅游、康养、体验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外近年出现的自然处方、绿色处方、森林处方,医生不打针不开药,只是建议到森林里边打开五感四处走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国内已有贵州、江西等省份将森林康养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下一步,建议做好森林康养顶层设计,加大科研和建设投入,做好系统性理论性研究,做好宣传工作,让理念深入人心,在全世界为森林康养的发展壮大做出表率。我省近年提出的“康养山西 夏养山西”,其重点就在森林康养,这是由山西的纬度、海拔,及“表里山河”等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与其他省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所以善待自然,敬畏自然,大自然将为全民大健康筑起第一道战略防线,森林康养将在新时代彰显健康新力量。
李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