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闻《山西农民报》创刊75周年的消息,我兴奋至极。我难以忘怀,在新闻写作拼搏奋进的征途中,与《山西农民报》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我难以忘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与《山西农民报》凝结下的那份真挚的情缘;我难以忘怀,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与《山西农民报》一起见证三晋大地的可喜变迁……
掐指算来,我与《山西农民报》相伴已整整30个春秋了。一路走来,《山西农民报》无论是从陶冶情操、丰富思维上,还是从开阔视野、走向成功上,都给我极大的帮助和深深的教益,更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增添了耀眼的亮色。
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1993年12月,在北京军区驻侯马某部担任政治处主任的我,去北京丰台区出差时,特别想拍摄一幅卢沟桥照片,未料晚上下了一场鹅毛大雪。为了达成心愿,我就顶风冒雪步行前往拍摄地。最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选取了一幅最满意的投给贵报。令我没有想到的是,1994年1月7日,《山西农民报》发表了我的作品,编辑还特意打电话告诉了我。那一刻,我的心情特别激动,我由衷地感谢《山西农民报》。
良好开端,好事连连。1994年5月20日,我拍摄的黄河铁桥图片获得发表。7月16日,我拍摄的图片《只生一个好》,作为刊头摄影发表。7月27日,我拍摄的图片再次发表,并配有一段说明文字:“小孩儿为什么偏爱于玩沙垒石呢?心理学家说:这是他们在认识世界,寻找自我感觉。所以家教中,切莫一概抑制孩子的情趣。”这张图片,受到许多孩子父母的高度评价。短短半年时间,《山西农民报》便发表了我的4幅图片。
从那时起,我便与《山西农民报》结下了不解的情缘。2000年2月,我从部队转业担任临汾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分管宣传工作,更加关注《山西农民报》,并积极投稿。2004年6月下旬,我前往乡宁县广播电视局调研,采写了一篇通讯发给《山西农民报》。未料,7月1日便以《让党的声音传遍山庄窝铺——记乡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崔海珍》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图文并茂,广受好评。
2013年3月,我退休后,同《山西农民报》的情感链接没有断开,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008年初冬,我看到“‘卓里’杯我与改革开放30年有奖征文”启事,立即写出《老屋的变迁》。12月18日,这篇作品便见诸报端。2017年11月,我来到翼城县南唐乡晓史村,采访了农民诗人路玉香,写出5500多字的纪实文学作品《一位农家妇女的诗歌情怀》。当月28日,就在“乡土文化”版全文发表,占了整整一个版面。同年12月19日,我的3500多字散文《岳母也是娘》在“乡土文化”版头条发表。2021年5月10日,我采访了享誉临汾的“非遗”老人董文达,写出4300多字的纪实文学作品《拼将心血为非遗》。当月18日,又在“乡土文化”版全文发表,几乎占了一个版面,作品在临汾乃至全省,反响都很大。2022年12月2日,我的2800多字散文《在故乡行走》在“我和我的家乡”栏目发表。
多年来,凡是《山西农民报》发表了我的作品,我都会精心地粘贴在剪报本上,成为我珍贵的人生收藏。
临汾市尧都区 王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