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硕果飘香,《山西农民报》即将迎来创刊75周年,我内心满是丰盈的欢愉和激动。一路走来,风雨相伴,《山西农民报》已陪我走过近半个世纪。
我由衷感激《山西农民报》给予我的帮助,让我得以改变。她如引领我不断奋进的良师益友,深深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与《山西农民报》结缘始于1978年,那是我今生最为艰难的时期,亦是我人生之路的重大转折。
1974年3月,我退伍返乡,经老师引荐,抽调公社编写《夏收简报》。当年初冬,我被选派参加县委通讯组、县广播电台共同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结业后留在县电台。彼时的我意气风发,壮志满怀。
1975年初春,我在一次采访中结识了新任公社书记,让我到公社撰写材料。几年匆匆而过,我整天上衣兜里别支笔,扮演着“四不像”角色:说是招工,未进工厂;说是上学,显然超龄;说是农民,人不在村;说是机关上班,却由村里记工,始终未能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颇有些像路遥小说《人生》里的高加林。
1978年底,我已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生活压力大了,靠写材料难以维持生计。父母斥责我瞎折腾,妻子埋怨我不顾家,村里的人也在背后嚼舌头。村上见不着人,还得给记工分,对此也颇有怨言。当时的我深陷两难境地:回村意味着写作梦想破灭,注定要当一辈子农民;不回眼前的坎就跨不过去,毕竟人要生存,也无法向家里人交代。
我非常苦恼,心灰意冷,沮丧至极。时任政治队长的叔叔,担心我想不开做出蠢事,好言劝慰,还拿来一摞队里订的《山西农民报》。我漫不经心地翻阅着,报纸上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先进典范,深深触动了我,进而让我从困惑和迷茫中挣脱。我明白自己的根在农村,理智务实方是男人应有的担当。心态平和之后,我不再顾及面子,回到村里,脏活、累活抢着干,老年人称赞:“这娃像是咱庄稼人的后生了!”
1981年,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民获得了自主支配权,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人铆足劲一展身手。面对政策的调整,在选择致富的道路上,我茫然不知所从……我想到了咨询老师——《山西农民报》。从此,我每年都要订阅《山西农民报》,并引导周围人“要想奔富道,订份农民报”。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阅读《山西农民报》,从中汲取知识养分,学习实用农业知识,获悉农业新政策、新技术,及时掌握最新信息,答疑解惑,解决难题,使我这个农业领域的“新手”,成为熟悉各类农活的行家。从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合理施肥、节约用水,到茬口衔接、套种间作、除病灭虫、良种繁育,样样都能应对自如,庄稼收成明显好于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农”,起到一定示范带动作用,连续多年为县种子公司代为繁育小麦和玉米良种。
我被推选为村干部后,愈发注重自身学习,认真落实农业新政策,及时引进农村发展新项目,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新技术,一心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去年9月,年逾古稀的我参加了《山西农民报》组织的“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培训班”,幸运地得到多位老师的教导与帮助,收获很大,深受鼓舞。两年来,我持续为党报撰稿,有30余篇被省、市报纸采用,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18篇散文、小小说,约4万字,仅在《山西农民报》就刊登了8篇。去年,我成为运城市作协会员,今年申报了省作协会员。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山西农民报》的帮扶与指导,我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山西农民报》不仅为我传授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助我致富;还在我迷茫时指明方向,改变人生;在我受挫时激发勇气,坚定信念,为我增添放飞理想的不竭动力。
《山西农民报》真正办到了咱农民的心坎里。展望未来,我真心期望咱报顺应时代发展,勇于开拓创新,更加贴近农业实际、农村生活和农民需求,关注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活力,报纸越办越好!
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绛县卫庄镇里册村 尤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