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让我喜欢上新闻写作,最早的老师是一份报纸——《山西农民报》。
1985年8月,我从中专学校毕业分配到石楼县气象站工作,就开始与《山西农民报》结识。由于自己出身地地道道的农民,这张报纸刊登的多是身边熟悉的事,所以读来格外亲切。每逢新的一期报纸送到,拿起来就不想放不,总想一口气看完。
我的工作单位在远离县城的一个山头上,那时文化生活贫乏,看报是最好的选择。当时气象为农服务,就是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些农业生产和农事关键期的技术推广,总能从报纸上及时看到。刚到一个单位,起初只想到积累一些资料,万一领导让写个气象服务材料,手头也好有个应急。看过一段时间后,感觉也想写稿件,就是底气不足,也怕同事们知道了笑话我不知天高地厚,省报也是谁都能发表的?
年底时候,利用晚上时间,终于写出第一篇《闲话瑞雪兆丰年》的稿子,端端正正手抄写好,装信封,贴邮票,一个人白天去邮局悄悄寄出。虽然写稿前做了一些功课,又刚参加完全省农业气象培训班回来,也请教过一些农业技术人员,问过究竟冬天下雪对冬小麦是怎么样的利害关系,且当时石楼种植的冬小麦面积还不小,查过相关的一些资料,可终究心里没有把握,所以,对这个稿子能否被报纸采用,自我感觉希望不大,尽管更想让刊登出来。谁知道,给了我一个惊喜,稿子竟然在1986年1月8日的《山西农民报》第三版刊登出来了,编辑老师给我修改得更精炼,文章见报后确实高兴了一阵子,给了我继续写稿的信心,是对我写作锻炼最有力的鼓励。
后来在当地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班上,有幸听过山西农民报记者的精彩讲课,掌握了基本的新闻写作知识,写起来得心应手,陆续写过不少稿件,有的发表在《吕梁日报》《中国气象报》《山西经济日报》和中国气象局网站等多家媒体上,曾获得过中国气象报社优秀通讯员奖励。这里,我特别要感谢《山西农民报》的扶持、引路,以及记者老师们的新闻写作指导,领我走上新闻写作的道路。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把《山西农民报》作为自己工作的“智囊团”,随时请教的“好老师”。1987年,我被调回吕梁地区气象局工作以后,在农业气象服务管理岗位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平时积累的一些农业技术和农村政策的文章,在起草涉农文件、把关农业气象服务材料时,都发挥出重要参谋作用,这份报纸成了我手头的“字典”,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源。那些年,吕梁农业气象工作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现在想起来,也有这份报纸的功劳。
我转到机关行政管理岗位后,更留意《山西农民报》的副刊栏目,剪报留存了不少文章和每年的春联专版,像宝贝一样珍藏在书柜里。爱人问我“剪这么多有啥用?”我说:“等我退休了,会有更宽裕的时间,我要把这些好文章再认认真真看一遍,不妨,将咱们老家农村里发生的新变化、新鲜事,尤其应把为我们辛辛苦苦、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操劳、一直生活在乡村的父母,还有我的童年往事,仔细理理、好好写写,倾诉故土乡愁,记忆乡村烟火,美美地感受一番根的滋味。”
欣闻咱报社举办创刊75周年征文活动,心里一直惦记着用文字“说”出这份深厚的情谊,这次恰是最好的时机、最合适的方式。阅览《山西农民报》将近40年的经历,收获多多。一转眼,临近退休年龄了,身边有《山西农民报》的陪伴,这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是一位辛勤奉献的老师,更是一位真挚相待的朋友,亦师亦友度华年。想想往后,还将迎来“夕阳映晚年、书报捧手间”的惬意时光,这样的日子,知足!
吕梁市气象局干部 李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