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美丽)“通过生态农牧研究所和我们公司在右玉县驴蹄沟村的示范基地推广产量高、抗逆性强、营养品质好的杂粮优质品种,加上高产高效的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控等综合科技手段的应用,我们村今年建设的200亩糜子示范基地、500亩燕麦荞麦示范基地,亩均增收104元以上,非常不容易。”日前,朔州市右玉县利宝家庭农场负责人万利宝说。
据悉,该示范基地是由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生态农牧研究所实施的“特”“优”工程项目——雁门关生态农牧区杂粮新品种展示与示范推广项目创建的。
“项目针对雁门关核心杂粮生产区当前优质品种较少、配套栽培技术不够完善等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生态农牧研究所右玉、朔州基地建立糜子、燕麦、荞麦品种展示田80亩;在右玉县威远镇驴蹄沟村建立了糜子示范基地200亩、燕麦荞麦示范基地500亩;在平鲁区高石庄乡店湾村建立糜子示范田150亩、燕麦荞麦示范基地600亩。优选示范了5个优质抗性好的品种,重点示范推广杂粮新品种及其配套大垄双行播种技术、一增两减种植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在今年旱情比较严重的自然条件下,新品种新技术在右玉县和平鲁区辐射推广示范面积达1.52万余亩,平均亩产125公斤以上,亩增产10公斤以上,项目区农民增收80余万元,达到了项目预期效果。”项目首席专家、生态农牧研究所靳建刚副研究员介绍说。
据介绍,朔州农作物以荞麦、莜麦、糜黍、豆类、土豆等为主。该“特”“优”项目实施区是燕麦、荞麦和糜黍等杂粮主产区,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充分发掘利用优异种质资源,通过推广试验优质品种,推行标准化种植栽培技术,筛选出适宜机械化种、管、收,性能优质的品种;从而进一步进行科学规划布局,调整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实现生产的高品质、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壮大区域优特精原料基地,通过示范种植适宜该生态区种植的杂粮品种,并配套相应的丰产栽培技术,改变雁门关核心杂粮生产区传统耕作方法,提升机耕、机播、机收试点示范,提高农民种田科学化、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课题组通过与当地发展杂粮主导产业紧密结合,依托厚实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示范推广了晋糜2号、右甜荞1号、右苦荞1号、右燕2号、科燕3号等5个优质品种,同时与右玉县利宝家庭农场、朔州市新玉农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合作,形成了杂粮生产加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千家万户散种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逐步实现有效对接,全产业链推动雁门关核心杂粮种植区产业提质增效。
项目实施助推形成了“科研单位+种植合作社+公司”的产业化示范推广模式,课题组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在示范区现场作业、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田间观摩、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推广示范宣传,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辐射推广,培训观摩达560余人次。
项目实施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有效结合:促进雁门关生态农牧区种植栽培技术进步,推进杂粮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了粮食产量;随着新品种、新技术模式的大面积示范推广,形成了以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带动下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加快了生产机械化及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进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防控措施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质量,有助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践行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