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山西农大(省农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贮运新技术延长鲜杏保鲜期

  本报讯(记者张美丽)记者日前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保鲜所获悉,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在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套鲜杏贮运技术,该技术依托保鲜节能冷库,以鲜杏冷藏技术为核心,配套保鲜袋、保鲜剂等保鲜措施。有效解决了鲜杏成熟期集中、采后软化、腐烂严重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髙及膳食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更关注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安全性,消费者对优质水果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鲜杏作为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呼吸强度较高,生理代谢旺盛,极易引起品质劣变,导致软化、失水,果肉易褐变等。同时受季节性影响,杏果实多在六月至七月间采收,采收期较集中,市场供应期较短,果实采后品质劣变现象尤为严重。杏果实品质劣变极大地降低了杏果实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影响了正常的市场供给,严重制约了杏产业的持续发展。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的山西省科技厅成果转化引导专项“杏采后果实品质控制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针对鲜杏果实采期集中且正逢高温季节,采后转黄软化快、衰老腐烂严重等问题,对采后不同品种、不同贮藏温度、气调参数等不同因子对果实贮藏及货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筛选出了适宜鲜杏的贮藏方式,改善了鲜杏的品质,延长了贮运期。从而实现杏产后贮藏综合技术及配套冷藏设施的管理优化,使规模化贮藏的杏贮期达到30天以上,品质保持良好,果实失重率小于1.5%,好果率大于90%,外观新鲜,果肉风味正常,无果肉果皮褐变等生理伤害,辐射周边贮运量1万余吨,好果率提高10%,平均每吨增值1000元。
  据该项目主持人张微副研究员介绍,课题组对杏的主产区阳高县、云州区、岚县、长子县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多次进行专场培训和宣传,大力推广鲜杏低温冷藏技术、小型节能冷库管理技术等,并针对不同农户开展了详细的技术指导工作,本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在杏的主产区已经推广应用。有效拉长了杏的销售时间,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贮备,在减少产后损失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户收益。
  项目组骨干专家赵迎丽研究员指出,将来还要进一步细化杏冷藏关键技术,使其操作性、实用性更强,更贴近生产。同时对果农在贮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处理,使果农真正掌握杏冷藏技术,拓展销售时间,延伸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19期

  • 第2024-11-15期

  • 第2024-11-12期

  • 第2024-11-08期

  • 第2024-11-05期

  • 第2024-11-01期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