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美丽)“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高起点谋划、全方位布局、全产业链推进富硒产业提质增效,经过两年的建设,产业研究院分区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运转更加有序、作用更加明显,引领阳泉市富硒产业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日前,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建军研究员说。
作为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经济管理学院“特”“优”工程项目——校地合作支撑山西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的主持人,一年来,李建军带领科研团队韩伟宏、任红燕、雷锦霞、石莎、张振宇等人员,精心设计课题,将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作为打开校地合作模式的突破口,多次深入阳泉、平定等地多个合作社、企业和生产基地调研,查看项目实施情况,与产业研究院院长高志强教授和阳泉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特色经验和模式。
“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校地双方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组建国家级科研团队大兵团作战,多名业界权威专家参与;研究院下设综合管理部、科研部、加工产业发展部、种植业发展部、畜牧业发展部和市场营销部六大部门,聚焦富硒产业发展这一课题,展开一系列科研探索;推广成熟的集成技术,开展特异种质资源繁育、富硒作物种植试验等。另一方面从参与土壤中硒含量等级、富硒谷物和农产品中5种硒元素形态的测定方法等国家级标准的制定,到制定富硒醋、富硒酒、富硒肉、富硒蜂蜜等生产标准,两年多来,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坚持务实创新,全产业链视角解决补链强链问题,助力阳泉富硒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健全。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储藏等多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从生产端到加工端再到销售端的行业标准体系逐步形成。”韩伟宏说。
在整体项目实施前期,课题组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和省内校地合作基础研究案例,随后多次深入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与地方共建的22个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产业研究院进行调研,对重点项目进行详细梳理和关注,选取对产业发展贡献力度大的产业研究院进行针对性调研,重点还对实施地区产业状况进行调研,掌握产业研究院运行机制、组织管理模式和发展潜力、发展方向等,在此基础上组织省内有关专家进行研讨论证和评价,并形成研究报告和评价机制,探索校地合作未来发展模式和方向,对推进校地合作纵深化、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据介绍,根据项目服务计划任务书,项目组针对中阳木耳产业研究院、浑源黄芪产业研究院、忻州杂粮研究院和大寨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多个产业研究院,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后期经过组织专家论证,专业调研报告已经初步形成。
“该项目进一步促进了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与地方特优产业紧密结合,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同时探索出校地共建合作的最佳路径,积蓄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科技支撑新发展动能,为高效高质社会化服务提供实践应用的科技支撑。”项目首席专家、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邵林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