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华
孝义市兑镇镇后庄村村民,爱好读书写作,多年来在省市级报刊发表新闻作品多篇。
我是孝义市后庄村的一名地道农民,因为喜欢读书写作,成长为一位备受大家认可的“扎扎实实”的新闻老兵。
我与读报的缘分,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彼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富民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地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级党报积极响应,不惜版面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持续报道各县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与此同时,我所在的村庄也迎来了一件大事——有史以来第一个图书阅览室建成。这个小小的阅览室,如同一座知识的宝库,成为我农闲时的心灵栖息地。只要是图书室里有的报纸、书籍,我都如获至宝,逐一翻看。尤其是那些聚焦农村新鲜事、关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报道文章,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沉浸其中。
随着阅读量的不断积累,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种下。然而,我深知写作并非易事,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写作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于是,我毅然订阅了大量的新闻写作书籍报刊,开启了更为深入的学习之旅。从此,读报不再局限于小小的阅览室,无论身处何方,只要发现报纸或杂志,我的脚步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迫不及待地翻上一翻。当我的第一篇报道成功发表后,这份来之不易的喜悦更加激发了我对阅读的渴望,那如饥似渴的劲头愈发强烈。
为了写出内容新颖、质量上乘、标题引人的稿子,我养成了长达40年的读报习惯,从未间断。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便年年自费订阅《山西农民报》《吕梁日报》《山西日报》,将这些精神食粮源源不断地收入囊中。不仅如此,我还精心地把40年来读过的报纸按月装订成册,妥善保存,仿佛这些泛黄的纸张里,藏着我一生的珍贵回忆;我还把自己发表过的文章另外装订成册,时不时拿出来翻阅,回顾那些奋斗的岁月。
从最初单纯地读报,到后来广泛阅读各种文化书籍杂志,我的阅读面越来越宽,知识面越来越广,写作素材也越来越丰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稿子侧重于为农民发声,替农民鼓与呼。那些质朴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见报后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不仅及时帮农民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也让我在乡亲们心中的声誉日益提升。
如今,40年的时光悄然流逝,我早已褪去了曾经的青涩与懵懂,成为了一名新闻老兵。读报,让我拥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它不仅带来了一些稿费贴补家用,更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冯利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