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日前,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开展的“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按照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和部署,本报记者跟随采访团对“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一主题所涉典型进行了实地走访与深度调研,并从今日起推出相关报道,解码区域发展动力,凸显山西“三农”领域的实践成效和发展活力。
临县孙家沟依托黄土丘陵区传统古村落“用艺术点亮乡村”,离石区王营庄文旅科创小镇推动文旅综合体“破壁出圈”,中阳县弓阳村“四轮驱动”打造生态康养型旅游示范村,孝义市临水村引入多元商业业态打造“农业+旅游+教育+观光”综合体……7月下旬,记者随同“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采访团队走进吕梁市,见证这片黄土地上乡村面貌的日新月异、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农民生活的蒸蒸日上,感受三晋大地在乡村振兴中涌动出来的无限活力。
乡村呈现新图景——
从“静态存在”到“动态生长”
7月23日下午,正是酷暑难耐时节,吕梁市离石区袁家庄小学100余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王营庄气膜滑冰馆,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滑冰技术。馆内凉爽宜人的气温与馆外的热浪形成鲜明对比,不一样的体验让久居黄土高坡上的少年们兴奋无比。
如果不是亲身体验,很难想象这座采用国内先进气膜结构体系匠心打造的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高标准现代化气膜滑冰馆会建在吕梁山上的一个小村庄里。
“我们这个滑冰馆可以承接国内A类赛事,满足花样滑冰、冰球、冰壶、短道速滑等多种冰上项目的比赛和训练需求,今年2月份举办的中国冰壶联赛山西吕梁离石站的比赛就在这里举行。”滑冰馆运营负责人自豪地说。
穿行在离石区王营庄文旅科创小镇,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有滑冰馆,还有美食街、科创研学馆、智慧大棚、乡村e镇、无动力游乐园、稻渔综合种养项目……
“王营庄文旅科创小镇是集特色餐饮、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科创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体。它有效盘活乡村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孵化农文旅、产学研新业态,走出了一条生态环保的乡村振兴之路。”面对采访团,上王营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如数家珍,语气中颇是自豪。
如果说王营庄文旅科创小镇是离石区依托区位优势打造的一个精品工程,那么地处吕梁山腹地的中阳县弓阳村则是充分挖掘青山绿水潜力发展生态康养型旅游的一个典范。
弓阳村位于距中阳县城40公里的暖泉镇棋盘山南麓,毗邻上顶山自然观光风景区。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弓阳村另辟新径快速崛起的资本。近年来,该村成立合资旅游民宿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特色民居122套,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新能源充电站、高标准卫生间等设施,同时因地制宜打造露营基地,建成“赏田园景、住农家屋、吃乡土饭”等乡村生活体验项目,让这里成为众多游客争相涌入的“打卡地”。
7月25日,“大美中阳·乡村文化嘉年华”暨“弓阳山灵2025乡村艺术季”在弓阳村隆重启幕,千余名游客齐聚于此,共同见证了这场融合艺术与乡土的文化盛事。
在弓阳村“乡村文化嘉年华”启幕的第二天,和弓阳村直线距离相距50余公里的孝义市临水村则承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山西面食争霸赛”。活动现场,滚烫的面汤里翻滚着浓浓的烟火气,一场面食盛宴在夏日的浓烈氛围中,将这个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每个角落都浸润得活色生香。
“山西面食争霸赛”之所以选择在临水村举办,是因为该村借前年被评为“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东风,今年又乘势打造了“临水面食小镇”,集结14个特色档口,汇聚猫耳朵、剔尖、抿尖、抿八股等数十种地道山西面食,以“面”为媒,开启弘扬面食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
今年1月份召开的吕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二十件大事要事,其中包括让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火起来。时隔半年,记者所到之处,满目皆是充满活力的乡村新气象。
产业释放新动能——
从“单点支撑”到“链式爆发”
7月22日,临县三交镇孙家沟村。
一排排土窑洞层层相叠,依山而建。清澈见底的山泉水穿村而过,旺盛的野草野花在乡村小路边肆意生长。同弓阳村“乡村文化嘉年华”和临水村“山西面食争霸赛”的浓烈气氛相比,孙家沟村更像是一幅静谧的山水画。
“别看孙家沟看起来比较土气,但这里是书画艺术家最喜欢来的地方。”站在一个挂满山水画的窑洞大院里,临县文旅集团讲解员温冬霞向采访团讲解属于孙家沟的故事,“孙家沟依托黄土丘陵区传统古村落的独特优势,吸引著名画家谢永增成立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截至目前,这里已先后举办‘用艺术点亮乡村’‘情系乡土·赋彩吕梁’‘重温红色记忆·倾情美丽乡村’等各类主题画展40多次,吸引各类人员近万人。”
孙家沟不仅有黄土高坡的独特风景,还有独有的红色资源。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中央后委驻临县期间,中央机要处、中央军委三局均驻扎在孙家沟村,中央一封封电报就从这个小山村发出,所以这里被称为“山沟里的参谋部”。近两年来,该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投资800万元扩建纪念馆、新增VR电报体验,开发“沉浸式剧本杀”、建设智慧旅游“一码通”,培育10户文明示范民宿、推动“红色文化+生态文明”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黄土丘陵区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子。
同样是走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孝义市临水村则是从建设特色民宿集群着手的。
临水村历史底蕴深厚,村内古迹丰富,历史建筑以清代为主,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临水村区位优势明显,紧邻孝义城区,南靠国家4A级景区金龙山风景区。被确定为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以来,临水村为了让游客游在金龙山、玩在田园、住在古村,通过购买、租赁、股份分配等方式回收村内部分传统民居,并委托孝义市文旅集团进行改造。
与此同时,该村确定“一轴一带三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通过将山、水、田园连片式打造,以“村集体+企业+农户”三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引入多元商业业态,建成集特色民宿、文化观光、农业采摘、度假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带。
每个村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相异,如何通过打造精品示范区来带动更多的村庄受益?
王营庄科创小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近年来,离石区探索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和联农益农新模式,把全区财政巩固衔接统筹资金切块分配到脱贫村,再由各村入股到离石区文旅集团,集中打造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等项目。目前,王营庄乡村振兴示范区与信义镇大东沟森林旅游度假区以及其他四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所有产业项目统一由离石文旅集团托管运营,
每年为全区105个行政村每个村分红不低于6万元。
为了让乡村旅游重点村火起来,吕梁各县(市、区)探索适合本地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或托管县级文旅集团运营,或引进专业化公司运营,或由村委会成立公司运营,模式多元。由乡村旅游带动的产业链条也因市场化运作而日渐完善。
农民彰显新作为——
从“被动择业”到“主动赋能”
7月22日下午4点30分,郭建丽走出吕梁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的“母婴培训班”实操教学教室,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接受记者采访。
今年34岁的郭建丽来自岚县农村,以前因为在家里照看两个年幼的儿子一直没有工作,现在孩子上了学,就主动报名参加技能培训。“我在这里已经上了4天课了,感觉特别好,学到很多专业护理知识,老师讲解得特别详细。”郭建丽说,她在这里要参加26天的系统培训,所有的培训费用都由服务中心承担,培训结束后直接去北京就业。“我来的第二天就和北京的一家家政公司签了约,初级护理工资是每月6000元。我就想出去闯一闯,不断提升自己,以后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技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郭建丽的眼睛里充满对未来的期待。
吕梁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秦强告诉记者,他们同期开课的培训班还有“基础家政服务班”“老年护理班”“病患陪护班”和“综合技能提升班”等,今年计划培训学员总人数将超过5000人。该中心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对2024年吕梁山护工就业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统计,电话有效接通数为60698个,凭借基础数据支撑,经科学测算,吕梁山护工就业率达61.93%,年工资性收入为16.71亿元。
据了解,在近十年时间里,该中心累计培训专业护工超过10万人,实现就业近9万人,曾因无一技之长而困守在黄土地上的吕梁山农民如今华丽转身,就业足迹覆盖全国17个省份30多个城市,其中还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许连红、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马金莲等先进典型,“吕梁山护工”已经成为一块闻名全国的特色劳务品牌。
和众多走出大山外出就业的吕梁山护工不同,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的00后大学生耿佩佩则逆向而行,毅然选择返回家乡中阳县弓阳村,用新媒体赋能传统农业,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发展,成为一名扎根乡土的“新农人”。
在弓阳村,耿佩佩引进58头优质精品种公牛,在家乡积极推广肉牛品种改良。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农户的养殖效益,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引领家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媒体平台上,耿佩佩用镜头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坚持通过直播展现真实淳朴的农牧生活,生动记录着乡村的恬静美好与辛勤劳作,分享实用的农牧业知识,成为拥有30万粉丝的“网红新农人”。2023年,他所经营的家庭农场荣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称号。
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乡村被不断激发出来的发展活力,让新时代的农民在就业时有了更多种选择。
孝义市临水村村民郭加龙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今年60岁的郭加龙以前在外做生意,老家临街的农家小院一直闲置。2023年,临水村被确定为“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委托孝义市文旅集团对村庄进行升级改造。在村民们还持观望态度之际,郭加龙率先与文旅集团签约,将他闲置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中高端民宿“行云归苑”。“我现在和老伴两个人都被文旅集团聘为民宿客服人员,在家里上班,每月每人2000元工资,再加上每年给的房租,一年在家里就有6万元收入,而且还把我的老房子改造得这么好,以前就是做梦也梦不见有这样的好事。”笑得合不拢嘴的郭加龙脸上堆满幸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奋桨击流。
从吕梁山深处到汾河谷地,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证明:活力中国的根基,就在乡村沃土的每一寸肌理上,在产业振兴的每一次突破里,在亿万农民敢闯敢干的作为中。
本报记者柴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