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体育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多次谈到和强调,体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小学体育课程是传授健康知识、培养运动技能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
挖掘体育教材“思政元素”,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首先要爱国,锻炼好身体,既可以保家卫国,也可以为国争光,这都是爱国的表现。一方面,认识和传播体育知识,体育知识既是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也贯穿德智美劳等多方面,发掘体育教学中的多元因素,将体育知识传授融入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另一方面,学习和发扬体育精神,树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规则意识,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奥林匹克精神。在立德树人中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在掌握技能中塑造人格。
关注学段特点,开发校本课程,专业教学与自主养成相结合。推动体育精神进校园、进课程、进头脑。在中小学除了开设羽毛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瑜伽、舞蹈、花样跳绳等常规校本课程,还应增设武术、形神拳等课程,将体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强身健体中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关注学生的学段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动手查阅资料,研习传统文化知识,学好、用好中华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开展校园多彩活动,常态活动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全程育人。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小学体育活动,每日组织课间操,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编入课间操,力促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接受思想熏陶;每学期定期举办运动会、啦啦操、拔河比赛等活动,建立体育竞赛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在比赛中感悟体育精神,体验运动乐趣、提升运动技能,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运动习惯;举办“探寻百年历程,传承红色基因”校园定向跑比赛,在活动中设置站点答题环节,以党史、团史、校史相关知识为主要问题,在比赛中激发学生学党史、团史、校史的兴趣,厚植学生爱党爱团爱校的情怀。体育教学的内容不仅只有运动教学、娱乐游戏,还应有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体育教师在教授运动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讲述我国运动健儿励志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运动健儿的爱国情怀及敬业精神,以此来激励自己,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思政课程和体育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发挥中小学体育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努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作者: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吴钰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