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山高、林密、泉深,数泉合流,形成清水河。清水河欢快南下,像银线串珠,串起一座座秀美的山村。村里的人们吸山川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一代一代多有奇闻异事。据五台学人李贵武考证,早在春秋时期,五台先民中有鲜虞人在那里发展壮大,然后东下太行山,在冀西创建中山国,战国时比肩七雄,号称第八强。东汉时期,西来僧人在洛阳建成白马寺的次年,为什么立即到五台山建中国第二座佛寺?原因很可能是由于鲜虞人的崛起,促进了那里的文明进程,吸引他们慕名北上。抗日战争时期,那里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诞生地,军民连营,鏖战日伪,捷报频传。白求恩在那里创办模范医院,奋不顾身抢救伤员,中国人民永志不忘。清水河下游海拔655米处有一村,原名李家庄,因五台县有好几个这样的村名,如今改称李庄。李庄被河水环抱,四周奇峰屏立,是风水形胜之地,有五台古八景之一的石窟跃鱼:每年清明节前后,从山腰溶洞口,一群又一群的鱼儿争先恐后地跃出,被等候的人们兴高采烈地接走。对此,山里山外的人们均感神奇。
神奇之处自有神奇人,李庄的李福堂就是其中之一。他于1947年出生,应了寒门出贵子那句古语,模样俊俏,身手敏捷,好奇心和记忆力超强,更喜少年时期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蓬勃国势为他注入无穷活力,好动好学,学啥会啥,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门功课,而且学会了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闹社火,还拜师学习武艺。在日后的岁月里,他曾被上下邻村聘为教练,训练当地青年,开展着多姿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
一位浑身艺术细胞的青少年,本可以发展为艺术家,却不得已在16岁时辍学,进入农民行列。但村民们喜欢他、信任他,很快选他进入村领导班子,并在19岁时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当年,整体生产力落后,眼前是哗哗流逝的清水河,身后是片片待雨而收的干旱地,大伙儿怎能甘心!于是,他集中全村力量安装水泵引水上山,将260亩旱地改造为水地,从此旱涝保收,解决了全村人的吃饭问题;还建了一座装机容量为28千瓦的小水电站,让村民们都用上了电。在此基础上,他和村干、村民谋划了另一件大事:清水河流到李庄被山峰阻挡,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如果洞穿山峰让河水直去,那个河湾便可成为良田,这是缺田少地的李庄人自古便有的一个美梦。早年间有一位老秀才对此念念不忘,还以步丈量,告诉村民,打个500米长的洞即可。老秀才生不逢时,老天爷把圆梦的重任托付给了李福堂这一代人。1968年,他们开工打洞,经过连续8年的苦干,于1976年挖通了高2米、宽2米、长530米的改河隧道,并筑坝淤地。不料,1978年一场大雨,因洞小无法尽流,洪水冲毁了大坝,工程作废。而李福堂当时已于挖洞进行到一半时的1972年被选任为国家干部,先后尽力于地、县电力部门。1983年,在县委书记郝毅的安排下,李福堂以乡领导身份回村兼任村党支部书记,指挥第二次打洞。村党支部一班人科学规划、公开招标、三班轮流,每班30人,渴了喝一口清泉水、饿了啃两口干窝头,风雨不歇,寒暑无间,经过9个月苦战,终于在1984年6月30日完工,向党的生日献上了厚礼。新隧洞高7米、宽14米、长530米,可过洪峰每秒1360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来,清水河在李庄最大洪峰为1956年的每秒800立方米,清水河减少了行程,高高兴兴地从快捷通道一涌而过,空出的那个河湾,筑坝、蓄洪、淤地,形成603亩可浇良田。此前,李庄有720人、678亩耕地,新增良田将近一倍,人们的收入随之翻番。村民们种上了水稻、吃上了大米,还修了养鱼池、建了装机容量为55千瓦的第二座水电站,山上种松树,山脚种上花椒树、核桃树、柿子树,形成五台山下小江南的秀美大景观。当时,被国务院定为石山区改造榜样,国内大会、小会介绍经验,大报、小报争相报道,还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联合国颁发奖章,称李庄是五台山下一颗明珠。
2006年,李福堂退休,主要从事于五台八大套大型乐曲的传承工作,在众多热心人的支持下,五台八大套于2021年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台县音乐活动历史悠久,从唐代开始,八音会活动便有盛誉。八音,是我国古代最显著的音律符号,《周礼》《史记》即有记载,它有时指8种乐器、有时指制作乐器的材质。五台八音会是以唢呐、笙、锣、鼓等8种乐器组成的大型演奏班子,代表曲为《大得胜》,高亢、激越、嘹亮,使人精神振奋、乐观向上。五台县有个著名村子叫槐荫,以赵姓为主,历代名人辈出。清朝光绪年间出了一位音乐大师赵成贵,他在八音会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间小调与五台山庙堂音乐的艺术元素,综合、加工、提炼,集大成之,将60余支单曲编制成8组套曲,在民间广泛演奏,普受欢迎,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可恨日寇侵华,招致摧残。李福堂从小酷爱音乐,1966年开始搜集五台八大套资料,1974年经人指点,找到了赵成贵的三传弟子杜三,杜三终生未婚,生活贫困,李福堂拉着400斤煤炭上门,拜师成功。杜三是当时全县唯一能全部演奏五台八大套的艺人,尽心尽力传授于李福堂,李福堂便成为五台八大套的新一代传人。
韩先平是五台县退休干部,退休后老有所为,集中精力组织人员编撰了大型地方史《老三区志》和《五台革命老区》,得知李福堂后,登门拜访,在省城工作、也已退休的五台才子朱生和邀请了省城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共赴李福堂处考察指导,五台县有关负责人也倾心支持,文化馆孟奋臻组织人员整理了五台八大套历史资料,在县文联工作的边新平协助整理简谱,忻州师院也及时参与,县里县外齐心协力,成立了五台县八大套研究会,韩先平为会长,李福堂为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朱生和为艺术总监,以五台八大套传人后代牛家兄弟为骨干,吸收一批积极分子,组建了五台八大套乐团,李福堂为教练,废寝忘食、昼夜苦练,短短两个月,便由看谱演奏到脱谱演奏。
五台八大套乐团排练成功后,在五台山、忻州市若干地区试演、初演,获得肯定后,分赴北京、山东、海南、厦门、香港等地表演100多场,频频获奖。五台八大套乐团一边演出、一边完善,规范为8组57个曲牌、108支单曲,用时335分钟。国家有关专家确认它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同为国内3大传统民间器乐套曲,县文旅局确认李福堂为五台八大套传承人,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选题出版规划,现在正由中央音乐学院主持编撰、出版《五台八大套历代乐谱集》10卷,紧接着再编辑出版《五台八大套大典》31卷。在五台八大套研究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五台八大套于2021年申遗成功。
五台八大套的复兴,李福堂并不满足,他还有事业在忙着,虽然年入七旬,但依然如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所到之处生机立现。李福堂从小会扭秧歌、会唱古民歌,目前已回忆、演唱、录音80多首。大家怀着共同心愿,希望他健康长寿,希望他的精气神如清水河一样长流、如五台山一样长青。
罗连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