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三部曲》丛书是一套立志成为山西人文地理读本的书,山西科技出版社从最初的讨论起,就明确了方向,显然这需要合适的作者去诠释和实现。后确定3位作者分别撰写太行、长城、黄河3册。其中,《太行天下脊》作者姜剑波先生我们认识最早,同时他和我还成为这套书的统稿人。
剑波常年工作于旅游媒体、旅游规划领域,是山西本地人,对各地非常熟悉。由他来写太行,还是丛书主编是合适的。还记得当时讨论,我们认为这样的文字应超越一般的平铺直叙,要带有一种真挚的情感,这也符合剑波的文字风格。
太行山是巨大的地理标志,其范围从北到南纵横几百公里,跨越数省市,主干即在山西。因其广阔,无论是地理概念还是人文概念,都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雄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上,太行更以其文化交流的地理背景,几千年来被历史深深记忆。这显然不是一座纯粹地理概念的自然之山,也不是平缓的丘陵之地。文化与地理的结合是太行山的风骨。
太行文化内涵丰厚,如何诠释太行山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在有限的篇幅能阐释其精华,这是下笔之前的关键所在。
本书的楔子,相当于总论,以立神、立晋、立华北、立中国的次序,分述太行文化的神话、地理、水脉、历史源流。太行文化确实在中华文化的形成期即已为祖先所知,所识。这一过程随着古人视野的增长,社会活动的活跃,而逐渐增进。虽然上古神话和《山海经》这类神异之书今天看来多有荒诞无解之事,但毕竟是文明初期对事物认识的开始,是从模糊到清晰的发端。从这个角度开始观察太行,符合人类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下面的立华北和立中国就是以科学立场来看待太行,自《水经注》梳理太行与水的关系,进而提出太行与文明史的关系。
这样,我们看到的太行山从模糊渐进清晰,正是中华文明在不断积累前进的过程中的收获。我想,至今我们拥有了更好的工具,对太行山的深入认识也就更需不断继续深化下去。
本书的正文分为10篇。首篇即太行八陉。太行山在当代文化界的名气之大,最直接的来源是“太行八陉”的概念。太行山两侧人群的交往,文化的互动,都需要穿越太行这一地理界限。太行貌似是高耸的壁垒,实际上却是绕不过去的捷径。“太行八陉”是太行山部分重要隘口的总称。以八陉为正文之首,即是点明文化交流在太行文化中的意义。太行文化貌似封闭,恰在高山谷地中不绝如缕的古道千百年来维系着文明的脉搏。封闭和交流之间的矛盾或者复合,或许正是成为太行人文地理不可或缺的两面。
需要注意的是,太行山中的交通线绝不仅有8条。如浊漳河谷穿越太行山东去,自古以来是山西长治与河南林州之间的交通孔道,但并不在所谓“太行八陉”范围。同时,严格意义上的陉是指隘口,不是道路名。《述征记》说:“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是山凡中断皆曰陉”。后代为叙述方便,将由陉向两侧延展道路也被称为陉,显然是错误的。如井陉是隘口名,将通过井陉的主要古道线路称为井陉道是可以的。
明白了八陉的意义,下面的篇章就是分述太行山文化体系中的子区域文化特点。我们看到恒山、五台山即是太行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相对自成系统。因此有专篇描述之必要。在地理学方面,对恒山是否归属太行曾有不同意见。但对我们做太行文化的考察来说,对这些支系的认识是多多益善的。
如恒山,在悬空寺、北岳恒山之外,一直是晋北地区胡汉民族交融之地,悬空寺的前世,有研究者认为与北魏道士寇谦之有关。再看明清悬空寺的奇绝之魅就会明白这绝不是无源之水。
五台山更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太行山人文地理的高光亮点。五台山文化的深入探讨是无尽话题。五台山的地理环境与中古以来的北方佛教信仰演进,历史发展轨迹多重复合,汇聚为当下的五台文化,成为各界向往之地。而将五台山作为太行文化的一部分考虑,对我们认识其地理、历史、宗教、艺术、古建等诸多方面价值,提供了深厚背景。五台山作为专章讨论是应有之义。
以下的两章是阳泉和红太行,是近现代史上太行精神的体现。太行能成为近现代史上的艰苦创业之地,又与独特的太行人文地理区位密不可分。太行山成为抗日战争史上力挽狂澜的地标,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象征。我曾说过山西在历史上两次挽救了中国,第二次就是指抗日战争期间山西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这个贡献的一大基本依托就是苍茫质朴的太行山。因此,平型关大捷、五台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总部才能在太行山中渐次实现。
本书的后5章都给了晋东南——长治、浊漳河谷、王莽岭、挂壁公路、沁河古堡。晋东南是山西秘境中的秘境,文化的海洋。背靠太行,这里成为北方文化遗存的大本营。
长治盆地的富庶和安逸,在太行山区确实值得称道。如仅由纯地理气候角度看,我一直认为长治是山西最宜居的城市。
王莽岭是自然的杰作也是天然的屏障,锡崖沟等村落的人们则是挂壁公路的建造者。倚靠顽强不息的愚公移山精神的当地诠释,如今的王莽岭和挂壁公路都成为南太行人文地理的标识,文化旅游的必去之地。这是人与自然之间封闭和开放的互动。
上党的多神崇拜起自远古,流传当下。实物载体是千百年留存的古建。浊漳河谷的古建黄金路已为同道中人津津乐道,想起当年我带领朋友们寻访浊漳河谷时,和剑波、雪老师、宏芳老师邂逅于原起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沁河流域又是山西相对偏远独立的地理单元。这里的古村落被冠以古堡群落之名,几十年来,渐渐在文化旅游方面有了名气。这里的文化遗存是数百年来地方社会经济的积累,有形的古建、堡垒、碑刻,无形的是历代延续的文明传承的精神。可以说这里是北方汉文化古村落的最后大本营,耕读传家、文人的桃花源,似乎在这里触手可及,又渐行渐远。
太行山人文地理是说不尽的文章,拍不尽的美图。此书有剑波之美文,更配以诸多精到的摄影大片,共同支撑起一件值得收藏的佳作。最后的成品超出了我的预想。
如上所说,太行文化是无尽宝藏,还有很多可述之题。继续写下去,可以有更多篇章可以为续,我想这是毋庸置疑的。
太行山的巍峨雄伟之下,是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传承的血脉生生不息。太行是自然的山,人文的山,是我们的家园,歌之颂之,宜也。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