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聚方能事业兴。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如何以更大的力度来保护文物、推动文物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解决基层文博人才之困,培养壮大文物全科队伍,是为关键之举。
山西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品质高,考古资源非常富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基层文物保护队伍总量少、专业人才匮乏。如阳城县文物保护中心仅有在编人员5人,其中只有1人有历史学教育背景,面对全县一千多处文物点的保护工作,不仅任务繁重,且力有不逮。“窥一斑而知全豹”,一边是大量分散在乡村的文物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一边是基层文博人才极为薄弱,解决这样的矛盾,吸引、培育、留住热爱文物和考古的本土青年才俊或为长远之计。
念兹在兹。今年5月份,由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出台的《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令许多基层文保人看到了文博事业的希望和未来。培养方案明确,未来5年,将委托山西大学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免费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培养期间,学生要系统掌握考古、文物建筑、博物馆三大领域专业知识,大学毕业后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个县如果平均有5个左右的文物全科人才,加上原有的力量,基本上可以支撑起当地的文物工作。据了解,今年第一批定向生已陆续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一群年轻大学生将立足家乡,肩负起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的使命。
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作为全国文物系统前所未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抓住人才核心要素勇于突围创新的举措,真正彰显了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
招生只是开始,他日能否落地开花,仍有待四年的精心培育。其间,不仅要重视专业体系的建立、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还需引导年轻学子们学习老一辈考古学家的精神风范,如张颔先生研究《侯马盟书》的孜孜以求、樊锦诗先生“我心归处是敦煌”的使命情怀,以榜样的力量点燃年轻人的文化热情,唤醒薪火相传的责任担当。
无独有偶,我省近期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考古工作的意见》,其中,对培养壮大考古队伍明确了更多的扶持政策。由此观之,从定向培养到编制保障、机构优化、自主招聘,文物大省对文物全科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只要抓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持续培育壮大基层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守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