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读过舒晋瑜系列文学访谈录,浮上心来的居然是两句互不搭界的诗:从来风骨画难成;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位评论家是这样讲的:舒晋瑜敏感而多思、热情而沉潜、迅捷而深致,她跟踪着当代文学却不亦步亦趋、关注文学热点却冷静独立,因此,她对当代文学和文学中人的观察、研读和批评是值得信任的。我觉得,这几句话也是我的想法。多年前因为一次关于军事文学的访谈,得与舒晋瑜相识,此后便一直关注她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深度参与,用“时刻在现场”这几个字形容她一点也不过分。这些年来,我们在各种重要的文学现场见到她、在各种报刊上看到署有她名字的大块访谈文章,然后就读到她出版的文学访谈录的结集,一部接着一部,前面有《说吧,从头说起》《以笔为旗》《深度对话茅奖作家》,近期又有《深度对话鲁奖作家》《风骨》面世,卷帙煌煌,乱花迷眼,影响广布,自成一家、一景、一山头。山门既开,未来可期,我想,中国读书界是可以对舒晋瑜多寄托些希望的。
我所阅读的舒晋瑜系列访谈作品,其中精选了多年来作者访问当代文坛近30位重量级人物后写的访谈录。览其文章标题,入法眼者几乎个个都是当代文学界的名宿大咖,天下知名,相当一部分甚至还是当代中国学界的泰山北斗。过去我也读舒晋瑜系列访谈作品,但这个系列作品不同,虽然仍是一些外冷内热、目光深邃而独到,富含人生、人性追问,时有深情款款之处的文学人物访谈作品,但作者对访谈对象的遴选却已经超越了过往的体例,不再以奖项或者行业为界,而进入了广义的文坛和知识界。在这部书中,对当代大作家的访谈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和体量,黄钟大吕,其声铿锵,但以往难得一现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名满天下的翻译家,乃至于像周有光先生这样一位貌似远离文坛实则一直立于文化中枢的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也入到了作品中,这尤其让我这样的读者惊喜莫名。对于要写一部有志于为当代文学和文坛中人立传的著述而言,舒晋瑜作为一位思想独立的批评家——我以为这才是她的真实身份——在她的这个系列文学访谈作品中实现了一种自我突破,即将她自己书写的一大批在自己也在读者心目中高山仰止的殿堂级文化人物的文章不设限地录于一编之中,这种眼光和心界的突破,带给读者的当然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舒晋瑜的突破当然不限于此。在许多文学朋友心中,“舒晋瑜文学访谈”已经成为当今文坛的一个品牌,引人注目、令人期待,但在作者心中,她想到的可能只是更多的努力和改变。在舒晋瑜系列访谈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的这种不懈努力和改变的迹象和成果,后者表现在对被访谈人物精神世界更深层次的发现与发掘之上。时间越是延宕,我们越是会发现舒晋瑜访谈中设定的问题开始更多地越过对象表层的人生事迹,走向他或者她精神的最深处。舒晋瑜是一名优秀的文化访谈者,但是,优秀的文化访谈者很多,风格也各有不同,舒晋瑜在这个系列文学访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颇具个性化的风格,就是像钻头一样不停地在对象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更深入的开凿,然后在钻头到达的终点发现难得令人一见的宝藏。随便在这个系列访谈作品中找出一篇,读者都能发现作者进行这种艰苦劳动的痕迹,其成果不但是丰硕的,而且常常成为全篇的华彩和思想辩论的高潮。譬如在与年过90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宗璞先生的访谈中,她并没有直接越过宗璞先生那令人景仰的文学成就,单纯地去做精神层面的发掘,但是,在完成被访谈者多个人生层面的发掘之后,她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了精神开掘,并且在形成文章时给自己的访谈冠以《宗璞:即使像蚂蚁爬,也要写下去》这样一个直达读者心灵的标题,在这样一个标题下,即使不读完文章的全部,我也能明白宗璞先生耗费30年的时光,坚持写完《野葫芦引》四部曲的动力何在。
在对文学翻译大家草婴先生的访谈中,我们不但读到了晚年草婴先生拖着伤病之躯,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用20年的时光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全部400万字的小说翻译出版,更读到了在采访者的不停追问下先生说出的这样做的唯一的精神层面的原因,那就是“我特别敬重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人的人格。托尔斯泰说,爱和善就是真理和幸福、就是人生唯一的幸福。”“托尔斯泰的一生就追求这样的真理和幸福,他就是爱和善的化身。”“在阅读和翻译文艺作品中,草婴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
“草婴先生为自己起笔名‘草婴’是因为草是最普通的植物,但又顽强坚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舒晋瑜在对草婴先生的访谈中这样写道。采访结束两个月后,草婴先生辞世,舒晋瑜又用《草婴:是小草,又是战士》作标题写出了对于这位文学翻译大家的访谈录。我绝对相信,这样的一个标题,足以在瞬间击中所有草婴先生译作的读者——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心灵,从而在阅读先生的大量译作之外,直接感受到作者那颗会一直伴随着那些卷帙浩繁的译作不死的心。
于是,对舒晋瑜系列访谈作品的解读,就成了对这些被访问者精神世界的解读,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那位隐藏在幕后的真正的“魔术师”、那位真正的作者,我们其实也正在对她的心灵进行解读。
归根结底,我们对一般的文学访谈期待的是什么呢?重大的文学现象、时光长河里不停出现的文学作品、知名作家新作问世或者某一名文学新星的闪亮登场,以及由于这一切带给时代和读者心灵的影响与引领,有了这一切就够了吗?就舒晋瑜系列访谈作品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来看,在舒晋瑜心中显然是不够的。文学不但是人类生活的一道风景线,还是镜像化的当代史和人的心灵史,这么说起来,对于文坛中人的文学访谈,就是镜像中的镜像、风景中的风景了,而这一切之后还存在着什么呢?当然还是人,是人的更深层的精神世界,他或者她的常常隐而不露的所思所想,人相信着什么、坚守着什么、执着着什么、憧憬着什么。像我们在舒晋瑜系列访谈作品中看到的那样,我们除了看到那些外在的、物化的存在之外,还应当看到人和人的全部的和深层的精神世界;而在后者之中,我们就能看到代表这一时代的文人的风骨。
朱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