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踏歌而来的富民长廊

  古州古风韵,新绛新气象。最近回到新绛故乡,感受到的是汾河堤坝坚固,生活多彩有序。新绛有山的雄伟,川的富饶,河的灵秀,水的灵动,文的深厚,人的淳朴,历史上是华夏儿女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汾河溯源

  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称为三晋的母亲河,源头传统认为是山西省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6市,全长713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汾河干流自源头到入黄口,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00余条。
  汾河的航运开发历史很早,西周、春秋时期,汾河上航运就开始了。周襄王五年,晋遭饥荒,秦运粮船自秦都沿渭水,转黄河,入汾水,至晋都绛(今新绛县域),沿途舟船相济,浩浩荡荡,昼夜不息,史称“泛舟之役”。
  汾河自新绛县龙兴镇南梁村入境,流经新绛、稷山、河津、万荣4县(市),境内河长145.2公里,是运城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人口密集区、粮棉主产区和经济发达区。新绛县城地处汾水之滨,古为水陆交通要冲,素有水旱码头之称。唐长安至雁门关驰道经县城穿境,现在驿站递铺遗址犹存。
  在新绛历史上汾河发生过多次灾害,晋建兴元年(313年)汾河大溢;唐乾符五年(878年)秋,大雨汾溢流害庄稼;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夏,大水漂没民舍地亩,死者甚众;清顺治九年(1652年)6月,汾水涨溢水深丈许,13日汾水冲决南门,两坊水深丈余,街巷结筏以济;清咸丰十年(1860年)6月18日,大雨平地水深五六尺,桥梁俱坏;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汾水暴涨灌入城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汾河大涨倒灌入城;1954年8月31日,汾水暴涨出槽,洪水宽达2500米,水深3米—4米,秋禾被淹没,部分房屋倒塌,直至9月6日河水基本归槽;1958年7月中旬连降暴雨,汾河水暴涨。
  文艺作品反映了汾河流域人们的生活情景。《诗经》中,《魏风·汾沮洳》的“汾”,指的就是纵贯山西、泽惠河东的汾河。汉武帝的《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句,这一名篇便是汉武帝巡游河东时所作。在汾河中行楼船扬素波,说明当时汾河水量很大水质很清,可见当时汾河流域森林茂密、雨量充沛、生态优良,非常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也从环境的角度诠释了河东文明的成因。

鏖战岁月

  治理汾河,首看新绛。汾河堤坝对山西民生有重要作用。治理汾河,就是要趋利避害,避害就是要筑坝,筑坝后又要固坝。新绛县既筑坝又固坝,而且现在坝高且固。
  新绛县实施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殷殷嘱托、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政治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确保汾河安澜、人民安康的重点工程。汾河流经新绛境内总流程44.94公里,流经4镇27村,两岸堤防总长64.72公里。工程位于汾河新绛段下游,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新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汾河防洪能力提升攻坚战的决定》,实行“一包六保”:包工段、保开工、保建设、保竣工、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5月12日,全县召开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推进誓师大会,提出“建好百年优质工程,永保新绛大地安澜”。县委6次组织四套班子全体成员奔赴大坝、实地踏勘、现场推进,“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党日活动开在了汾河大堤建设现场,全体参会人员共同见证了大坝最后一道碾压工序,标志着汾河新绛段干流堤防治理达标工程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整个工程用时50天,共出动各类机械2.2万余台次,征占土地2782亩,移除片林1170亩,拆除大棚51座,改造穿堤涵管122处。
  万家寨水控集团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有限公司根据工程总指挥部的设计方案、施工任务、工期时限、质量保障等要求,因地制宜,因区施策,以最优的力量配比、最有效的战时部署,全力推进堤防治理攻坚向前发展。兰康杰等领导多次指导,体现出高度的责任心。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中,南李村网格员南文莲家河坝树木最多,她服从大局,不讲困难,带头清理掉自家在河坝栽种的30多亩树木。

初见成效

  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委主任汪安南带队深入新绛县检查指导汾河防汛工作,他说,新绛县仅用50天就完成总长度23.4公里的汾河干流堤防治理达标主体工程,并跟进谋划实施了一系列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展现出县委、县政府狠抓落实的工作态度和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信心决心。
  新绛县委书记侯文亮说,全面打响汾河防洪能力提升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贯彻党和政府政策、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交谈中得知,新绛县聚焦“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汾河堤顶公路,全力打造“三条廊带”:一是生态示范廊带,在汾河大坝两侧栽植护岸林,坝顶沿汾公路栽植绿化美化树种;二是文旅产业廊带,打通汾河沿线村庄连接线,串联文旅资源,构建沿汾旅游路网,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三是乡村振兴廊带,对汾河沿线农村在扶持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为群众提供一条集文化展示、亲水漫步、湿地体验、休闲娱乐、健身运动于一体的人文生态景观长廊,成为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
  治理汾河造福群众,新绛迈出了第一步,这是新绛的成果,亦是三晋沃土上的成果。汾河已经美起来,这条古老的母亲河已从沉睡中苏醒,一川清流、两岸锦绣的富民长廊正踏歌而来。

刘武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16期

  • 第2022-08-15期

  • 第2022-08-14期

  • 第2022-08-13期

  • 第2022-08-12期

  • 第2022-08-11期

  • 第2022-08-10期

  • 第2022-08-09期

  • 第2022-08-08期

  • 第2022-08-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