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盐商故里韵味长

  • 留园网绘制食盐制作过程

  •   泽州县南岭镇段河村,是明清时期名扬三晋的盐商故里。虽然经历了数百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但那蕴藏在一砖一瓦间的传统文化,却让人越嚼越有韵味。

    诚信是金

      段河村位于南岭镇中部一个大山沟中。自明朝中期建村以来,聪明睿智的段河人,利用山环水曲的地理优势,先后建起十几个四合院。大门楣上言简意赅、书法精湛的匾额,让崇德尚贤的家风得以代代相传。
      位于村中部南关谷洞的盐商大院,由盐商最兴盛时所建。大门楣上“瑞裡恪业”的匾额昭示着“财源广进、恪守家业”的理念。院内那雕痕细如麻线、布局匀称紧凑的石雕、砖雕、木刻等艺术“一寸十八钻,一尺石头一尺缎”之美誉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在里外院中间墙两侧,留有“日、月”两面镂空砖雕照壁遗迹,隐约显露的喜鹊登梅和鹿回头图形。向人们诉说着盐商曾经艰难创业和辉煌发展的历史……
      明末清初,段河人段成烈娶陟椒刘家一女为妻。刘家在安徽生意兴隆,收入颇丰。除送女儿不菲的嫁妆外,还送给一笔不少银两。从此,段成烈每日起早搭黑往东大路送炭,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富户。
      那年,泽州府盐商当缺。清代盐商是让人非常羡慕的职业,何况,河东盐行又是销往山西、陕西和河南的一大盐行。
      段家在陟椒娘家的帮助下,取得了泽州府盐商资质。从此,段成烈为总管,几个儿子分工合作,并雇了4个亲戚,赶着毛驴往河东送银两,再从盐池运回食盐,在泽州古城设立总行,垄断了泽州五县盐务。
      流传在民间的传说,让后人得以破解并寻觅到其成功的密码……
      早年间,一从事送炭生意的段河后生,诚实守信,淳朴善良。一日,一白发老者与之结伴同行。老者有意送他一驮元宝,便以“去方便”为由,让毛驴驮着元宝紧随其后。后生连续两天苦苦寻找,却未见老者踪影,待拆驮验货后,方知无功受禄,此为天意……
      段家发迹后,定一不成文规矩:债款达20年以上无力偿还者,即免除。《晋义贾传》云:清康熙年间,一范姓商人,向同在洛阳经商的段河老乡借了一大笔钱,但因生意亏本,一直没有还上。待生意做大后,即将所借银子,连本带利2000多两去还债。谁知段家拒不承认曾向其出借过银子,并将其赶走……
      人以诚安身,商以诚立业。正是秉承“利以义制,名以清修”的行商准则,让段家盐商祖孙几代的生意始终做得风生水起。
      自打理泽州盐务20余年后,段家盐商便着手扩院建房,光宗耀祖。由孙子段宪武“初年复贾淇邑照应生意,四旬后早起迟睡鸠工庀材,于段河村东隅修成棋盘宅院一所,上栋下宇,规模宽敞。”到其曾孙段永太时,盐商大院即布局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同时,还在古宅大门之内、二门之外、下水道之上,修建了面阔三间,上下两层,外通河岸,内通南楼,供观看河流奔腾、潮起潮落的赏河楼。
      为了方便村民,段家精选细条青石,修建了长40米、宽5米的丁字街。大门外街道上还修了三处护院门楼,分别在河道北岸、院门路北与丁字街西。
      段河到裴窊有一段既窄又陡的上坡路,段家雇人用平整青石,修建了长1500米宽阔平坦的盘山便道。
      数十年间,段家还多次资助河南济源、洛阳等地架桥修路……
      那位被盐商拒绝还钱的范姓商人,也不愿留下本应归还段家的银子,便动用300余人,将河南登封少林寺南崿岭口一段异常艰险的道路,改修成3米多宽的大道,并留下不让段家知晓的碑记:段子名润色,山西泽州人也。贾于洛,客岁贸迁,路经其地,辄发善念……山径之蹊涧,今成履道平坦,阔则十有余尺,长则五百余丈。
      “财帛之厚,不能传三代;信誉之重,方可兴百年。”段河盐商不惜重金造福于民的慈善之举,也深深打动了地方官府。当盐商总管段成烈之子于1858年去世后,当地政府遂聘翰林院编修眷弟郭椿寿撰文,戊午科举人眷弟陈泽农书写碑文,隆重悼念,以昭后世。
      清朝末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收回各地盐引,改由国家统销,盐商便成为一个表面光鲜、实际上苦不堪言的头衔。段家盐商在风雨飘摇中无奈地坚守到清末民初时,“小掌柜”段喜元即家道中落,凋零衰败。当年步履匆匆、风光无限的盐商大贾,从此彻底败落下来,所有富贵荣华成为古村的历史记忆……
      但是,那种超越一己之私而积德从善的精神,成为当今社会“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令人信服的借鉴样板。那种信守承诺、善良淳朴的美德,以及富不忘本、积德从善的精神,如同村前河流,一直流淌在古村子民的血液里,日复一日地影响着世代后人。

    爱如满月

      段河村属于沁河沿岸古村落之一。犹如一本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线装书,从不同侧面记录着泽州地区淳朴的民风民俗,记录着沁河流域的商业文明和农耕文明。
      倘若沉下心来细细品读,其内容竟是那么韵味深长!
      在一年四季农事节令和人生岁时节点,古村人都要按照传统习惯制作面塑,而且有其内涵深邃的文化指向与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孩子开锁蒸“大转圪链馍”,端午节油炸小米饼,过大年蒸枣花糕……或粗犷豪放,或细致精巧,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村特有的风土人情,渗透着浓郁的乡愁和文化韵味。
      但是,从“蚕老麦梢黄,闺女去瞧娘”到“六月六,年一半,白面花卷娘家转”,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晩辈看望长辈,唯有中秋节是长辈看望晚辈,而“柴火月饼”是礼品的最佳选择。
      为了制作中秋“柴火月饼”,人们早早做了安排:“十一备柴,十二发面,十三十四打月饼,十五谢月明”。
      其实,只要过了“中元节”,村民就“挂起锄头”,静待中秋节后收秋种麦。这农家少有的“闲月”,便是制作柴火月饼的大好时节。
      每当此时,娘家人绞尽脑汁,把期盼女儿家庭和睦、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用独特的匠心巧思凝聚在一个圆圆的柴火月饼上。
      年年都有中秋节,悲欢离合不尽同。一把柴火烧了数百年,却始终没有火一把,直到2015年上了央视,柴火才算真正“火”起来!
      一个偶然机会,我亲眼目睹了古村乡亲制作柴火月饼的场景。
      这是一个有两个大门的院子。七、八位老人又紧张又忙碌,一位大娘在面粉里均匀地撒上碱水,不住地揉和,按大小计量称一称,把面团擀成皮,用手摊开,撒上花生、核桃、白糖、芝麻之类的馅儿,擀上一张较小的面皮,捏角儿,再在月饼表面印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和形状,或写上“中秋团圆”“幸福圆满”等字样,然后再均匀地刷上柿子蜜水,撒上芝麻……
      铁锅下,木炭呼呼地燃烧;铁锅上,月饼呼呼地烘烤……
      一位满脸胡茬的大爷一边伸手在铁锅里翻腾,一边用毛巾擦着额头滚动的汗珠……
      大约六七分钟,又大又圆的月饼出锅了。热腾腾,香喷喷,真让人垂涎欲滴!
      不等月饼放冷,爽快的主家即麻利地“啪啪啪”切成几块,嘴里不停地打着招呼,让大家停下手中的活儿尽情品尝……
      那甜到心底的美味,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发自心底的笑声,飘荡在古院上空,传遍了古村内外,也飞到百丈悬崖之上。
      我明白了:看似简单的打月饼,却是古村人一年一度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的一项“伟大工程”。除了制作之前,每家需要发面和准备“料”外,正式制作则需要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而且,对于白面发酵程度、烘烤的火候、出锅后的“色、香、味”,还要在细心观察、互相研究中不断改进。
      柴火月饼,不仅包括形状“圆满”,还包括群策群力的“团圆”!
      月亮圆的晚上,大大小小院子里,排着最豪华的桌子、椅子,桌子上摆着柴火月饼、酥月饼……
      “月是中秋明,情是中秋浓。”当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时,全院人围坐成一个圆圆的月亮,祭月、拜月、赏月,品尝甜滋滋的柴火月饼,也品味着人生的无穷奥妙,感受着美好生活的真谛。
      我惊讶了!一个面团,一个火盆,一把柿梨木,即激发起村民爱如满月的情怀和发自心底的幸福感!而古村人心头绽放甜蜜温馨的时刻,何止中秋佳节!那世代坚守的家风村韵,又何止柴火月饼!
      经过数百年岁月洗礼,段河村“上尊老,下爱幼,和邻里,亲家人”的习俗早已蔚然成风,“崇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村风远近闻名。在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滚滚洪流中,家风村风更是古村一条从不停息的涓涓细流,一张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靓丽的品牌。
      盐商故里正在进一步凝聚民心,淳正民风,在“口袋”富起来的同时,村民们的精神世界也更加“圆满”起来。

    赵元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08期

    • 第2022-09-07期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5期

    • 第2022-09-04期

    • 第2022-09-03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9-01期

    • 第2022-08-31期

    • 第2022-08-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