瓿,是我国商周时期盛行的一种盛酒或者盛水的器皿,器型似樽,但较樽矮小,也是青铜器重要器形之一。形制特点是:圆体,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山西博物院的“夏商踪迹”展览单元展出的商代青铜云雷地乳钉纹瓿,就是商周时期瓿的典型器物。
该器高20.5厘米,腹径29厘米,1957年于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1959年入藏山西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其造型浑厚敦实,饰有云雷纹地的蘷纹和乳钉纹,肩部雕三个兽首,带有比较典型的商代晚期风格。云雷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一种典型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圆形的称“云纹”,方形即“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夔纹,也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是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乳钉纹,属于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其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这件云雷地乳钉纹瓿,造型精美,工艺精湛。
云雷地乳钉纹瓿,在纹饰上反映了古人的自然崇拜,在形制上体现商代典型的方国特色,堪称山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的瑰宝。另外在石楼县的桃花者也出土了商代铜瓿,保德县林遮峪出土了雷纹出戟铜瓿,均收藏于山西博物院,这些商代方国青铜瓿为我们研究商代青铜瓿的造型、纹饰,以及铸造技术提供了物证资料,是山西青铜文明的重要元素,光耀千古。
胡春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