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门为拱券之门,或是为村寨守护,或是集家族聚落,存之尚善者,在县为章训一村。四券有三,存之完好,西券残,但也存有大体形制及相连的高高堡楼。
章训是阳城疆界之东南的古置都里,曾辖十里,旋回至沁曲古渡。地跨泽州通向中原,有商衢古道,危临长河闻波涛声,曾留郦善长行迹。
村寨之拱券,通常依地势而建,布于四方,在村之要道或险隘之处。章训拱券,依其所处山丘形势布置,东西券在东西两头成一线,然并不相向,西券向西,东券则南向,而与村东北角的北券相向成南北一线。形成北接沁河古渡往县城官道,往南沿长河两岸接泽州李寨出天井关往中原,是一条古商道的所经之途。惟南券建于章训古村南北中心轴线,在以东西成一线为主要街道,以家族分而聚居为街巷的村落中心向下方延伸出的高台之上。券阁高耸,翚角飞檐,方正端祥,颇有清宫前门雍容华贵之气象,唯其可称“袖珍”也。门首题“拱辰”二字,堪为村之主券。券门甬道宽不及一丈,长则有六七丈之深,依地势呈坡状。从建筑形迹看,是分三次重修续建而成目前形制。券阁中存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庆丙寅年(1806)的重修残碑。券阁称“玄武”,供奉道家真人张道陵,兼有“送子娘娘”同殿,或是恐真人寂寞。
北券在村之东北角最高处,是通往村北官道的扼守之门。券门甬道高敞,深有两丈余。券阁碉楼巍然,耸有数丈之高,名之“关爷阁”。券门头有石匾题“居仁里”三字,字迹颇有清正敦厚之感,乡贤杨宏武先生考之,由当地贡生候选训导郭英士补题于乾隆癸巳年间。券东与章训古“寨”相连,“寨”为村之独立凭守高地。山林聚啸多围栅栏即可为山“寨”,而在村则垒石屯土筑高地为村“寨”。为御兵匪,防族械,或守安宁,或庇老幼。在县各乡“寨”虽形制不同,均存有久远的历史传说。商驿古道所途经大村均有建“寨”,在县南乡尤多。“寨”有依村而建,或附村为城池。有离村占据山头而建于险要,独立为山“寨”,多称为“寨上”。章训古“寨”建在从北券至东券间,依村,用巨石屯土筑成,高有两丈余,广有数亩,固若邦城。上并建有多座殿宇,已坍塌颓败,无文字记录,不知建于何年。高高的寨墙上嵌着深深的寨门,长满着厚厚的数百年老苔,从此掩去了多少刀剑之光影,箭矢之痕迹。往日故事,当年陈迹,皆随风而去,空留历史之足音。抚墙寻远,令人叹吁!
券西侧倚建着一座古老的戏台,穿樑搭椽连于券阁,向西接于村北丘山。戏台有清康熙元年所立壁碑,应是成于顺治年间。戏台虽建构简约,但从仅存半楹屋脊看,台口高敞,颇有些气魄。舞台下建为中空,不足人高,一说为增舞台音效。戏台久已失修,空立有高高两壁和半楹欲坠坡脊。几根檩、樑、椽、柱歪斜埋于累塌已久的陈年积土和残砖碎瓦,甚是令人遗憾。
东券门向南守于村之东南一条古老的骡马商帮古道。此一古商途南下要翻越太行重山,跋涉于长河险川,登崇山越峻岭多有险山恶水,不知这条商道当初开辟如此走向的因由何在。东券券阁完整,形制结构经历数百年风雨,依然稳若磐石。甬道内坡石甚陡,可见当年地势之险峻。券阁逼仄,初则为望楼,后供奉观音菩萨,称之“观音阁”。其阁前置拜殿,有壁碑记“(观音)阁之始建,无碑记可考。”而拜殿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是为给正殿供奉香火而建设。其接于“观音阁”悬空建造,建成后东券则形成四方互通的十字券,向东出可通田陆,北向至北券则成一条繁华的商业驿道,曾经店铺毗连,商贾云集,盛于一时。有村之望族卫氏家族的“鸿昌泰”商号萃集南北商客于一方,见证了一个村庄兴衰以数百年计的商业文明历史。
西券在村西端的最僻远处,居村西首最制高点。其形制简略,已残缺,无甬道,仅存券门及危墙一壁。券门以南原为卫氏族人前书房院,房屋均毁,已不清形制。向北有大院高墙连绵数十米,外墙状似古堡森严,内则庭院幽然相通。庭院均为古制四合院制式,除四座正房之外,布耳房八间,院落宽阔,楼曲廊回,画牖雕栏,建筑精致。卫氏家族曾设为后书房院,上书房院。存之大体完好,只是颓旧,有荒草渐长。可想见西券之地为古村最是安宁祥和之处,券内高墙闭守,券外通往隐蔽荒凉,或为转移他途之用。
看章训四券之布置,知章训先人聚落繁延之不易,百般用心之良苦。但偌大的村落,由于战乱及鼎革后宗族文化的衰落与遗散,由于制度变迁对旧的商业模式,乡村治理模式的更张易辙,历史的断裂与湮没几无可逃遁。祖宗来自何方,家族渊源何处为涓流,均无翔实完整记录。有着如此厚重的宗族文化,商业文化的古建第一都村,村名的由来都语焉不详。发生于光绪年间的“章训都十里上千饥民围困县城抗征赋税”的近代大事件,更是无人提及和留下实录,深深以为憾事。
章训建制,实为城郭。背于丘山,临于长河,廓大而盛于清康乾年间。四券之中依姓氏家族而聚集形成的胡同街巷犹如棋布,数计有72条。曾建有72座“望楼”以作城郭或家族的瞭望守卫。现仍可指出一二遗存,望之洞窗空空,檐草萋萋。郭中望族以卫氏家族为重,相传其宅院群落多达48院。那长长的一溜,有100个拴骡驻马之环的高墙,据说是泥瓦匠人一根墨绳拉着砌出来的。族中有进士及第,有中武状元出身,院落多以“官宅”命名。然经数百年的风雨摧残,家业荒败,人事飘零,终成一梦。遥思往事,多少繁华靡丽,皆成过眼云烟。余有杨家院、茹家院、张家院、常家院等都是殷实小康之家族,皆有整齐院落分布于券村之内各具街巷,但时过境移或凋敝零落,或灰飞烟灭,乡老絮絮话语中恍然如隔世。
章训的历史文化驳杂而厚重,处于僻远之地,却沐浴着商业文明之光。从四券据守之门的设置布局,到古村街巷院落的安排策划,从宗教信仰的氛围到多姓族群聚居人文环境的和谐,是旧的乡村宗族治理的力量,还是传统礼俗文化的规束?是商业文明带来的进步与安土重迁农耕文明成功的糅合,还是上苍的眷顾与这块土地的神奇?章训的士子们应该给祖先和远去的历史背影留下一段真实记录。以致敬于祖先,致敬于历史。
王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