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作家谈】从康庄到三河村

  作为一个放牛娃出身的作家,乡村题材一直是我的主要创作领域,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长篇小说《母系氏家》《众生之路》,之后也写了几部有关抗战历史的作品,但对于新时代以来中国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心里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更好地用作品呈现她。
  2020年的秋天,我正挂职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拍摄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金色索玛花》,我和局电视剧处处长去剧组和片场探班。站在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村委会边供村民健身小憩的木板小广场上,手扶栏杆居高临下举目四望,只见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蓝瓦白墙的崭新搬迁房,这里两家,那里三家,如同碧海当中的颗颗珍珠,在阳光下闪烁着安详的光芒;环绕着人家院落的,是一片片的高科技养殖大棚,新的原生态产业展现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在大凉山,已经找不到贫穷落后的原貌,剧组不得不参照旧照片重新搭景来拍摄,这里建个颓败的院落,那里搭一个破烂的土掌房。州里的同志讲,要看凉山彝族群众脱贫前的生活环境,现在只有一个去处了,那就是2018年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过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彝族人民为了感党恩,把习近平总书记看望过的贫困户吉好也求家和节列俄阿木家的老土掌房作为纪念保存了下来。
  去往三河村,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这里已经是深山了,路面一直硬化到三河村的老村口,保留的老房子还在山坡上。踩着破碎的石板往上爬,抬头看到几根木柱支撑着一面风化开裂的夯土院墙,这就是老土掌房的院门了。院门很低矮,我只有一米七高,还是需要弯下腰才能进得去,院子里四面都是褐色的泥墙,墙面开裂,墙根都风化剥蚀了,看不到什么生产工具,墙角只有一堆横七竖八的木棍,看得出,吉好也求家搬进政府建的新村后,这里保持了原貌。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建议我们去节列俄阿木家,说老阿妈经常会从新村回来看看,照看一下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她们家人围炉叙话的那个火塘。我们又沿着山路走了一段,远远看到有两三个穿彝族传统服饰的老阿妈坐在土坡上。推开土掌房的屋门,里面是典型的彝族民居结构,房屋分几进,但都没有隔墙,只有几根粗大的柱子支撑着屋顶。光线昏暗,老阿妈打开电灯泡,光芒照耀出正中间的墙上,挂着那张经典的习近平总书记和彝族乡亲们围炉畅谈奔小康的照片,旁边是用彝汉双语绣的感恩袋,黑色的布袋上绣着金色的祥云。
  “我们去新村看看吧!”走出这座土掌房的院落,我回头望望,夯土的围墙上铺着零落的茅草,仿佛原始社会的景象,联想到家乡山西临汾城南的帝尧故里,伊村那一座夯土的高台,上面立着一块“帝尧茅茨土阶”的石碑。帝尧说:“有一民饥如我饥。”他与人民同甘共苦,住的就是夯土的屋子,屋顶上铺着茅草。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载,有一天帝尧来到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东北5里外的康庄,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翁在大路中间旁若无人地玩着击壤游戏,陶然自得。老翁作歌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便是“康庄大道”的由来,是人们对于尧天舜日的理想社会的称颂。但从当时物质条件和生产力来讲,离小康相去甚远。我小时候在农村,过年时看到很多人家的春联的横批都是“小康之家”,总会想到课本上的“小康远景”,感到那样遥远,像梦一样可望不可即。
  纵然有心理准备,置身三河新村我还是惊呆了,一座座连排小院,虽然还是依据彝族民居风格抹成了泥墙,但房顶上是石棉瓦,院墙外是夹竹桃,屋里现代电器家具一应俱全,早就超越了一般民居的功能,一步到位成为乡村旅游的景点。我们找到了吉好也求和节列俄阿木家,但年轻人都去大棚里劳动了,只有老人和小孩正在午休,整个村庄恬静闲适,一派小康社会的美好景象,回想刚刚看到的老三河村的情景,真是一步跨千年!是啊,每个时代都有她标志性的成就,新时代以来的成就带给人民的获得感最大的就是小康社会的实现。自“康庄大道”的传说始,小康社会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梦想和美好夙愿,所以《诗经》才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诗句,反映了先民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这一数千年的美好夙愿,直到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才得以实现。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历史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从百年前的饱受凌辱到实现全面小康,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挂职结束回到山西,在调研和采风中看到,从晋南的黄河岸边到晋北的长城脚下,各具特色、别有风味的历史文化小镇、传统民俗村落、怀旧乡村民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他们听着民歌,赏着美景,品着小吃,体验着农俗,乐而忘归,康养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绿色山西,红色山西,康养山西,幸福山西,新时代的山西就如一首歌所唱:超越我们所有想象,还更美!出于对山西发展的信心和建设家乡的热情,我写了一个系列的调研文章,第一篇是旨在为太原提出文旅宣传口号的《太原不太远》,发表在《光明日报》;第二篇是《从江南到山西——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山西高质量发展之路》,第三篇是《乘黄河文明翅膀,促三晋文化发展》,均在《山西日报》整版发表。这一系列文章结集成了一本书《文明叶脉——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山西》,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更有幸的是,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被派驻隰县做一年驻县帮扶大队长,得以亲身实践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背后的深刻变革,同时深刻理解了国家《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伟大意义。从实现全面小康到乡村振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有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多少牺牲和奉献,有多少泪水和欢笑,或许我们当下还难以真正地“消化”它,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时代精神、典型形象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呈现,会出现真正能够全方位、全景式表现她的大作品。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呼唤着新时代的《创业史》。(作者: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李骏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11期

  • 第2022-10-10期

  • 第2022-10-09期

  • 第2022-10-08期

  • 第2022-10-07期

  • 第2022-10-06期

  • 第2022-10-05期

  • 第2022-10-04期

  • 第2022-10-03期

  • 第2022-10-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