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主要写了两本书《薛瑄传》和《皇皇后土》。薛瑄是一代廉吏和理学家,是明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土是大地之神和国家领土的象征,翻阅二十四史,每个朝代都有对后土文化的记载,后土文化贯穿于5000年中华文明史。这两本书,一本写廉吏事迹,一本写文明传承。
薛瑄是明代大儒,《四库全书》的总编撰纪晓岚说:“明代醇儒,瑄为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薛瑄的话,谆谆告诫党的干部要廉洁自律。薛瑄居官24年,从湖广监察御史至朝廷大理寺卿,一生在河北、南京、湖广、北京、山东等多地为官,廉洁为政,仗义执言,心系百姓,为民申冤,留下美好政声,被称为“明代第一廉吏”。
薛瑄是明代第一位从祀孔庙的思想家。孔庙,是祭祀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庙宇,象征着中国思想文化的最高殿堂。“从祀孔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殊荣。在每个朝代,从祀孔庙都是一件大事,能入选之人,无不是世之楷模、思想大家、古圣先贤。宋朝只有5人从祀孔庙;清朝仅有3人得到如此殊荣;而明朝“终明之世,从祀者只有四人”,即薛瑄、王阳明、陈献章、胡居仁。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第一个从祀孔庙的人是薛瑄,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王阳明,薛瑄当时的思想地位和影响力决不在王阳明之下。一方面因其为儒学大师,被视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一方面因其在60多岁告老还乡后,建立书院,弘扬儒学,弟子遍及山西、河南、甘肃、陕西一带,在北方创立了“河东学派”。历史上评价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为北方薛瑄的理学,二为南方的王阳明之学,有“北薛南王”之称。
薛瑄的廉政事迹和理学思想,穿越历史的风云,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的家乡在万荣县,从小在乡村里听过薛瑄的故事,留下深刻印象。我上大学后主修中国哲学史专业,毕业论文以薛瑄的理学思想为研究方向。作为薛瑄故乡的后学,为薛瑄立传是我的愿望,也是分内事。正逢省作协启动“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杨占平老师安排我撰写《薛瑄传》。其间,多次前往薛瑄故里采访,参观薛瑄家庙和故居,听薛瑄后人薛吉生讲述薛瑄的传说,同时翻阅数十种有关薛瑄和明代的图书和资料,终于完成了本书。
在写作中,我发现山西历史上两大廉吏于成龙和陈廷敬,无不受到薛瑄思想的滋养。于成龙把薛瑄作为偶像,将他的名言摘录到《先儒齐治录》中,作为人生的座右铭,终成天下第一廉吏;陈廷敬从7岁开始读薛瑄的书,成为三代帝王师。令我念念不忘的是,于成龙和陈廷敬的事迹如今都拍成了电视剧,走进千家万户,唯独薛瑄的事迹至今还没有搬上荧屏,我希望完成这个心愿。
写完《薛瑄传》之后,我计划继续从事传统文化的写作。2020年4月,正逢省作协与运城市委宣传部启动“典藏古河东丛书”项目,我受邀撰写《皇皇后土》。这对我是一个考验,也是重新学习的机会。
说起后土也许有人陌生,但提起汉武帝的《秋风辞》无人不知。汉武帝雄才大略,北征匈奴,收复西域,一统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喜欢写诗作赋,一生流传下来的诗赋仅仅有六七篇,其中有两篇是写给万荣县后土祠的,一首是《秋风辞》,一首是《宝鼎之歌》。
后土祠位于两河——黄河和汾河交汇的地方——万荣县庙前镇脽上,在古代为了祭祀大地之神而建立的。据《山西通志》和《蒲州府志》记载,远在黄帝统一华夏族之后,率领部落首领来到黄河边古河东的万荣县脽上,扫地为坛,昭告后土。
后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和黄河文化之源,有着丰富的文明根脉。古代建立国家,首先要昭告后土,立庙祭祀。《周礼·考工记》记载,古代国家建立皇宫,左边为太庙,右边为社稷庙。太庙与社稷庙具有同等的地位,社稷成为国家领土的根本象征。后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我们通常所说的社火、社戏、社鼓等,莫不与后土文化有关。古代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分别举办春社和秋社,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丰收。如今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与后土文化密不可分。后土文化所包含的黄帝文化、黄河文明、社稷文化、礼乐文化、民间文化、生态文化、祠庙文化等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整理。
初唐四杰王勃写过《滕王阁序》,其实王勃作为河东才子,还给后土祠写过赋《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生动地描述了后土祠的风景名胜:“游汾胜壤,楼船高汉帝之祠;卜洛名都,城邑辨周公之迹。”此外,古代许多名人描写过后土祠,如刘彻、李隆基、李白、贺知章、寇准、薛瑄等,他们的诗文抒发了对于后土的敬仰之情,歌颂了河东大地的风景名胜,丰富了河东文化的内涵。
薛吉生先生曾作诗《〈薛瑄传〉感赋》赠我:“几度采风拜先贤,后学不负古今缘,竭虑殚精入堂奥,巨篇宏构集真诠。钩玄提要精深论,寄兴寓情肺腑言,自古华章昭日月,总教心血付薪传。”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更加坚定了研究薛瑄和传统文化的信心。在完成《薛瑄传》和《皇皇后土》之后,我计划在写作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为圣贤立传,为文明传薪,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力争写出新的作品。
宁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