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天,我还在重庆高校教书,作为一名创意写作老师,教一些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有一天,《山西文学》杂志主编鲁顺民老师发来微信,问我愿不愿意帮忙主持和组稿,杂志想做一个90后栏目。当时几乎所有杂志都在关注90后,实际上,我的内心很排斥用年龄把性情和观念迥异的一群人捆绑在一起的做法,相信很多作者也不愿意。答应下来,我写了一份策划方案给他,把对栏目的大致设想拟出,包括叫什么名字,每期发几个人,栏目宗旨是什么。鲁老师看完接受了这个方案,于是从2018年开始,便有了这个名为“步履”的栏目:每期刊发一位优秀青年作者,但不局限于1990年这条线,只要文本和作者是新鲜的、陌生的、有潜力的,我们就会打开“步履”这扇门欢迎他。有人困惑栏目为何叫这个名字,因为,“步履不停”就是年轻的意思呀!成熟意味着你的认识与技能爬到了某个山顶,意味着停止和休息,但是写作与人生是无数的山峰、平原、河流与大海。
我热爱这份编辑工作,它让我和我的作者们都收获了巨大的成长,也让我认识了很多热爱文学的朋友。今年栏目的稿子全都排完,到目前为止,“步履”已经5周年,刊发并推荐了王占黑、林秀赫、余静如、杨知寒、索南才让、辛维木、夏周、梁豪、杜梨、梁宝星、程皎旸、智啊威、小杜等60位青年作家的重要作品或处女作,他们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杭州、青海、内蒙古等地,也有许多身在海外的作者。“步履”栏目刊发的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各大权威选本多次转载,荣获多项奖项,许多刊发时不被大家熟知和关注的“步履”的作者们,也陆续摘得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未来网络文学家新人奖”等国内知名文学奖。
2018年王占黑《小花旦的故事》发表后备受瞩目,那时我已经来到北京,在一家出版公司做策划编辑。有一次我们看完话剧,结束后想再聊聊天,因为找不到营业的咖啡馆,便在地铁站里找了个地方席地而坐,那年《邪不压正》上映,占黑送给我一本张北海的《侠隐》。这篇4万字的小说《小花旦的故事》是作者的中篇处女作,约稿时很多人还不认识王占黑。有一天无意中看到她的小说,这个女孩的名字、语言和处理的小说题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相信她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绽放光彩,于是加了她的微信找她约稿。后来常常催问她小说的进度,这样过了半年,有一天,她突然把《小花旦的故事》发给我,但她似乎对初次写中篇不是很有把握。我打开时却惊艳了,没有立刻回复,而是拿给主编说,这篇小说如果能用希望可以尽快排期。小说发表后不久,便传来她获得首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消息,同时这篇小说进入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城市文学排行榜等那一年所有的重要榜单。
2021年秋天,我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在鲁顺民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下,《山西文学》从2022年第6期开始策划了“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题”,在陈克海老师的帮助下,专题开始实施和落地。这次策划得到许多老师的支持,刊发了6位人民大学写作班青年作者的小说,其中石凡的处女作《阿雄,阿雄》被《小说月报》第10期转载。一位老师评价说:世界上所有的写作,无论伟大与否,都要从当下走入传统被淘洗。而青年作家的写作,哪怕带着稚嫩,也终要所谓成熟而老的,旧的推过去,将未来的一切揽在笔下和怀里。他们才是最好的拥有和创造。今天对他们写作的每一次注目,都是对未来文学的寄予和传递。“步履”这样一个志在把门窗推向一代青年作家的专栏,眼下是一园之地,未来必会是一片旺茂的草原和林木。另一位老师评价说:《山西文学》的“步履”栏目一直致力于发掘文学新人,并且能够敏锐体察到青年作家作品中独特的风格,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现场的重要版图。
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对栏目的祝福,希望“步履”能够踏踏实实继续走下去,秉持初心,为更多年轻优秀但无名的作者提供舞台和机会,让他们被看见。这5年时间里我常常思考,到底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答案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有两条总是恒定不变的,我认为可以拿出来谈谈。首先,我要求自己有一颗相对公正的心,工作时尽可能客观公允耐心地对待每一位陌生或熟悉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其次,好编辑不应该把不同的作者往一个方向塑造,不该用刻板的小说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作者,而应该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建议与方向,不是让他们成为编辑喜欢的作者,而是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他们自己。
最后,感谢李骏虎主席对“步履”栏目的关注和鼓励,让我有机会回顾这5年走过的路。“步履”所有的光芒属于这些年轻的作者们,属于《山西文学》这本宽厚而包容的杂志,属于山西文学的成果。但最终,它将归于文学本身,是文学让大家在这里相遇相聚,让我们看见彼此,照亮彼此。并且我十分坚信,文学不是一道窄门,而是无数条宽阔的路,永远向真诚向它敞开的人敞开。
顾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