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我省经受了一轮前所未有的输入性疫情冲击,是我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规模最大、形势最严峻、链条最复杂、防控难度最大的一轮疫情。
疫情发生后,我省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早、快、准”防控举措,省市县联动,坚决果断处置疫情燃点。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奔赴最需要的地方,记者撷取其中几位普普通通医务人员的工作日常,记录他们勇当疫情防控“战斗先锋”,以实际行动诠释医务工作者初心使命的动人故事。
肩负起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11月6日,晋城市突发疫情——城区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发现一例初筛阳性,该样本出自火车站核酸采集点,驻守在此的核酸检测人员,是晋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工作人员郭利强。
“早、快、准”是筑牢疫情防线的制胜法宝!位于钟家庄街道文峰社区附近的火车站采样点,周围人流量大,本地居民和附近的流动人口混居周边,人员复杂,作为驻守此地的核酸采样人员,郭利强每天都要为1600余人采集核酸样本。
“左三右三咽后三……”简单的动作,每天重复1600次以上,每次拿起采样棉签郭利强总会按照核酸采集规范标准,认真细致地为每一位人员采集核酸样本。对于郭利强规范的操作行为,有人认同地点赞:真标准!也有人抱怨:你干吗那么认真。每次听到这样的抱怨,他都只是笑笑,手下的操作依然是“左三右三咽后三”,对他而言,这是作为医者的基本原则底线。
11月5日和往常一样,一大早郭利强就来到了火车站核酸采集点。当天恰逢周末,核酸采集人员格外的多,核酸采集量比平时增加了许多。面对突然增加的工作量,郭利强依然“左三右三咽后三”严格地按照标准进行采集,随后样本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就在11月6日凌晨,“1106疫情”的1号病例被检出。随即,晋城市应急响应机制启动,采取有力措施保证了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强势蔓延扩散。郭利强说:“作为一名冲锋在防疫工作一线的党员,我一定会坚守火车站核酸采集点,认真细致、任劳任怨,肩负起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护航样本检测的“最后一公里”
10月23日凌晨两点,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科病区核酸检测基地依然亮着灯,已经8天没回家的检验科主任吕晓在办公室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习惯性地翻看微信工作群,生怕错过每一条重要消息。两部手机和一部对讲机,每天24小时从不离身。电话不断,20多个微信群里消息不断刷屏,这已经成为吕晓的工作常态。吕晓说,要用自己的“硬核”付出,护航样本检测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快一秒,或许就能少一名群众被感染,这份辛苦值得!”吕晓坚毅的眼神透着“战疫必胜”的信念。
10月17日凌晨2时39分,刚入睡的吕晓接到单位紧急通知,她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凭借前期周密的准备和应急预案,迅速排兵布阵,为医院的核酸检测任务按下“导航键”。“人员怎么安排?”“试剂耗材是否充足?”“生活物资如何补充?队员们的营养如何保证?”等等,每一次大范围的核酸检测,都是对速度、经验等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对大家体力的极限挑战。为了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吕晓选择吃住在医院,一边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一边还不忘关心一线人员的伙食和防护安全。
在核酸检测基地,经常能看到吕晓奔波忙碌的身影。“科室人员不管年龄大小、岗位分工,都能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参与,并迅速落实到位。”在吕晓的带领下,核酸检测工作井然有序、流程顺畅、高效准确。
作为有着28年从检经验的“检测人”、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总指挥”,吕晓非常清楚,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每一份检测报告,都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核酸检测必须突出两点,一个是快,一个是准。”每轮核酸检测工作结束后,吕晓就会对流程进行复盘和优化,使人员配备与实验速度更匹配,确保下一轮检测工作更加顺利高效。
生命相托 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托得住
10月23日,怀仁市疫情形势严峻,需紧急成立援助怀仁医疗队。朔州市大医院普外科医生王玮宁主动请战,担任援助怀仁医疗队队长,带队赶赴怀仁市进行抗疫医疗援助工作。
抵达怀仁仁德医院后,王玮宁与仁德医院领导及怀仁市派驻仁德医院专项领导成立仁德医院抗疫指挥中心,改造病区,强化院感培训,合理调度人员。“我们的目标不仅要打胜仗,也要保护好医务人员。”他说。在仁德医院的日日夜夜,总是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圆满地完成了支援怀仁抗疫任务,朔州市支援怀仁医疗队34名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平安返朔。
“朔城区新增6名初筛阳性人员”“朔城区新增35名初筛阳性人员”……看着新闻报道中不断增加的数字,他再次主动请缨,向朔州市大医院院党委、院领导提交请战书,申请进入方舱医院。“生命相托,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托得住。我也有信心、有能力去尽力救治患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方舱医院工作,每天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他查房巡视、指导用药、悉心询问每一位患者的症状,仔细观察体征表现,做好病情观察。工作之余,他细心关注着舱内的每一位患者,“我什么时候能出去?”“我能治好吗?”“有没有后遗症?”看着患者紧张不安又带着期盼的眼神,他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每次走出病区,换下湿透的衣服时,他总是调侃自己又做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桑拿。
“时而治愈、时常帮助、时刻安慰”这是王玮宁,也是每一位白衣战士工作中秉持的不变的信念。
秦洋 郝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