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外出或是到健身房锻炼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一些人倾向于宅家在网络陪伴下进行种种健身活动;加之前段时间,某知名艺人的健身操火爆全网,进一步助推“互联网+健身”迅速发展,健身直播、运动类App等“云健身”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所接受,关注度、参与度快速增长。
“云健身”不仅具有无接触、随时练的优势,而且,健身过程中往往还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拓展参与者的社交圈子,能够通过持续“打卡”,使参与者体味到坚持锻炼的乐趣。尤其,与传统健身方式有所不同,“云健身”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可根据运动爱好者的身体情况、偏好运动类型、健身减肥目标等,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并可给出相应的运动评估效果及具体改进建议,令参与者感到新奇又好玩。
难怪,“云健身”受到不少人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有资料显示,在众多健身运动参与方式中,运动类App的使用占到了48%,视频网站上运动视频的使用比例为37%,新兴的健身直播使用比例达20%。
“云健身”为运动爱好者提供了便利,激发了他们踊跃参与的兴致,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目前,“云健身”当中也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有些运动健身App、微信公众号、健身主播明面上是在教人健身、宣传普及健身知识,其实是在推销代餐、酵素、暴汗服、瘦身贴等五花八门的产品,况且,其中有的还涉嫌过度营销、虚假宣传,所推销的有些产品甚至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再比如,有的运动爱好者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跟着视频内容、健身主播进行锻炼,其结果极易把控失度,造成身体上的损伤,这就未免得不偿失。
“云健身”为引领全民运动的新风潮创造了条件,对之,需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针对“云健身”市场良莠不齐,暗藏一定的消费陷阱和套路等问题,一方面,相关网络平台及“云健身”从业者应当着眼长远,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强化内部管理,着力打造优质内容,尽力提升服务水平,以此不断积累口碑,切莫涸泽而渔,把“云健身”做成了“一锤子买卖”;另一方面,互联网监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广泛征求问题线索,建立完善制度规范,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疏堵结合防患未然。当然,作为广大运动爱好者,在参与“云健身”过程中也要擦亮眼睛,多了解一些健身专业知识,多增强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以此力避陷阱,快乐运动,舒心生活。
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