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二哥来电话说姨父去世了。由于特殊原因未能送别姨父,心里非常难过,浓浓的亲情唤起童年那些美好的时光。
姨父名叫卫增范,1930年农历正月初八出生于新绛县周流村,1949年4月毕业于吕梁十中行干班,参加支前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近70年的党龄。
周流村是新绛县古交乡(原清源乡)的一个自然村。周流村有新石器时期遗址,据传西晋建村,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交通便利,古代曾为驿道必经之路,我的外祖父程立德家就在驿道遗迹旁边。周流村坡上有薛氏墓群,立有薛君墓表碑。《新绛县志》记载,薛君墓表碑系宋天圣年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为其岳父薛奎之兄龙武将军薛睦所撰,1976年迁至龙兴寺碑廊。周流后川与村西当年有芦苇地,水量充足,水鸟聚集。108国道穿村而过,小时候,我骑自行车到新绛县城新华书店购书,推车上周流坡后,往北遥望,川沟相连,清新的空气里氤氲着花草香味,向东则能看到新绛县城的龙兴宝塔。
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参加工作后,逢年过节回到村里,都要到亲戚家拜访。姨姨家和我家在一个村,我首先要去看望姨姨和姨父。姨父十分健谈,多次提到他们的老师韩丁。韩丁原名威廉·辛顿,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人,是一位伟大的农业机械化专家,1948年,他以观察员身份亲历了山西张庄的土改,后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翻身》。1971年,他应周总理之邀重返中国。后来的30年,他始终奔波在中国乡村,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洒下汗水。姨父在韩丁老师的指导下,在农机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他曾在太行山区等地推广拖拉机技术,担任运城地区拖拉机站站长后,经常到各县指导工作,拖拉机俗称铁牛,运城当时有数千名司机在学习运用拖拉机耕作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姨父小名牛儿,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受到干部群众的赞美。90多年的人生历程,姨父默默奉献,为人宽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他与妻子程秀姐相敬如宾,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爱后辈,儿孙在学习工作方面都取得了好成绩。
20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我们兄弟在不断地长高,姨姨姨父经常给我们送来衣服。一次我回村探亲,我的母亲当时已经快90岁了,坚持要我们开车到姨姨家看望,我的母亲与我的姨姨双手紧握,难舍难分。姨父作为党员干部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制度,又能注重孝悌传家,在他的同一辈中兄友弟恭,教育晚辈亦是一样,父慈子孝。姨父关心亲友,有什么困难他都出面帮助,说话做事很有公信力,受人尊重。姨父卫增范上善若水,他的家庭几世同堂相处融洽深受好评。他曾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模范老干部”等荣誉称号,回到周流村后继续关心农村文化建设,担任周流村老年协会会长,多次举办农村书画展,帮助农村群众掌握农业技术科学种田,增加农村群众收入,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增强干部群众对改革开放的幸福感。“生如春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长者风范,功德长存。
刘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