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风景区规划164平方公里,核心景区54平方公里,现在只开发24平方公里,有360多个景点。到绵山可以高山徒步探险,增强体质,培养意志,更重要的是领略绵山独具一格近2700年历史文化。
绵山竹林寺现在尚未开发。《介休县志》记载:“竹林寺,在铁索岭上,离抱腹岩三里。”竹林寺,绵山古刹,位于绵山云峰寺上方院,与五龙寺毗邻,位于一座山脊处,此地林木繁茂、松涛声声,灌木丛生,深幽清静,正殿为拱券式丁字形三间砖窑,供奉观世音菩萨塑像。该寺始建于宋,明清时重葺,庙院内有竹林数丛,因以名之。据载竹林寺周围松柏交翠,门前花木扶疏,青石古洞,僧影经声,清风明月。民国时遭日军破坏,山门前瓦砾遍地,荆棘丛生,竹林荡然无存。唐朝诗人刘长卿笔下《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那种无尘、幽深的意境消失了,只见鸟落寺边树,却没有“僧敲月下门”了。
竹林寺是中国第一座供女性出家人修行的寺院,是由我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法师在洛阳创建并命名。据载,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到天竺一个叫摩揭陀的小国弘法。其间,国王非常高兴,改信佛教,并送竹林给佛祖,还在竹林建殿堂供佛祖居住。佛祖便把这地方取名“竹林精舍”,又叫“竹林寺”。而净检法师将寺院取名“竹林寺”,一方面指佛祖的传教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竹是气节的象征。净检法师徐州人,生于西晋末年(公元291年)的官宦家庭,勤奋好学,知书达理,擅长琴棋书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女,并与母亲从事女子教育,教人把握圣贤的智慧,24岁时出家受戒,主持道场,全面展现了女性的能量和正面作用,70岁圆寂。
现在竹林寺墙壁上有不同内容的字迹,“原夫古刹竹林寺,但及年深日久,废绝无迹,只留铁佛陆尊,弃于旷野之山,暴露日晒,风雨凋淋,并无一草而盖哉!大□□其时逐亦,游者观之无不赞叹,故曰:遇其时,得其人。诸有兴起,如天使然。上有破窑,三空及亦。宁空会同众善人等,公请窑内。然期有三载于矣,非其人所作。今有邑南张壁村张氏之子,中年越尘,诚访宁空□□道成大和尚座下,落发具足律行□□,曰:愿住林麓,朝讽暮诵,处席其间遂感。十方善男信女□□至瞻仰,曰:愿发其心,不拘多寡,喜助资财共成圣事,勤修功德。佛像金容庄严,重补破窑,修设禅室、山门、影壁、院宇,一并完修。费用已节余金七十两,不负檀那血汗,列置香火之地壹拾肆亩,不绝朝暮焚修,亦祝缁素人等,永为人天福田耶,躬却志云尔。临济正宗磬山报□□之后。七代玄孙主持比丘了证撰书。石匠:郝维瓒、王应珠刊”。
第二段碑文:立卖地文契人贾国文,因为作业不便,今将自己原置到村南靳家斜地壹段计地陆亩,系东西□□,东至道西至沟心,南至侯福玉,北至卖主,四至明白,上下土木相连,立契出卖与竹林寺僧了,证香火之地,永远作业。三面议定时至死,价纹银叁拾陆两整,其银当日交足,并无短少,其地并无争差,若有争差,不干买主之事,卖者一面承当,恐后无凭,故立死契为用也。随地认夏秋粮一斗五升。
大清乾隆元年三月二十七日立,卖地文契人贾国文自书。
在中人:张弘贵、仝进才、贾国富、贾国璞、贾国启、张应珠、贾大玥
原竹林寺有铁佛六尊,“原夫古刹竹林寺但乃年深日久废绝无迹,只留铁佛陆尊,弃于旷野之山,暴露日晒,风雨凋淋,并无一草而盖哉!”而我们所看到的是一无所有,“传说,六尊铁佛后来被毁。”本邑张壁村张氏之子,中年削发出家到竹林寺修佛,布施捐金重新修缮了竹林寺。“佛像金容庄严,重补破窑,修设禅林、山门、影壁、院宇。”从中我们可想象到,清乾隆初年,竹林寺香客络绎不绝,香火缭绕旺盛,以及寺院建筑规模远比现在要大,配房、影壁、山门都有,是一个非常规整的寺院。施捐公德金公款公用,专款专用,除修缮寺院外,所剩余金全部用于购置香火之地。“不负檀那血汗,列置香火之地一十四亩.”香客贾国文卖地念佛,与竹林寺立卖地契文,“因为作业不便,今将自己原置到村南靳家斜地壹段计地陆亩”“立契出卖与竹林寺僧了”“故立死契为用也。”
三间窑洞里有土炕,有供台。墙壁已是斑驳陆离,墙皮有的地方脱落裸露出砖面,留着的墙皮写有不同内容的字迹,最醒目的是在东壁上留下的墨迹,写着“介休县县长张德含老先生努力救国,带队要打倒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大家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国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任润臣题”。这是20世纪30年代末县长张德含带领抗日队伍在此驻扎过的佐证。
窑洞东面是坍塌毁损的台阶,用点劲从这里还是可以上到窑背上去的,窑背上也已长成一片小树林,多株松树盎然勃发,高入云端。枯草丛中一块精美的砖雕,离开原来装饰的位置,不知在这里静静地躺了多少年,透过杂丛的缝隙只是默默注视着经过的众生。
杜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