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乡音便伴随着他一起长大。牙牙学语吐出第一声,是乡音的印记。在全家人的笑声中,乡音不自觉地扎根在心底。
二哥一家,在距老家数百里外的城里工作,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农村老家,生活一段时间。作为一名教师,二哥普通话讲得溜,但只要踏上家乡这片土地,他那原汁原味的家乡话便脱口而出,令乡邻们少了生分,也更愿意经常聚在我家听二哥讲述大城市里有趣的事情。二哥之女,因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对家乡话的喜欢更非常人所及,与爷爷、奶奶打电话、视频聊天,讲的都是家乡话;微信收藏里保存着上百个说家乡话的短视频。
20多年前,爸爸到大哥居住的城市带孙女。长期生活在乡下的爸爸进城后,非常不习惯,特别是工作日,哥哥嫂嫂上班了,爸爸将孙女送到幼儿园、预备好午餐后,无事可做,便到小区公园里和邻居聊天,邻居们说当地方言,爸爸听不太明白,因而常常想家。他特别希望能遇到个家乡人拉呱拉呱,听一听熟悉的乡音。
有一回爸爸突发奇想,决定到火车站转转。进入候车大厅,找到去往老家的候车室,爸爸瞬间被乡音环绕。候车室内有探亲后返家的妇女、有返乡的打工者、有出差返程的工作人员,爸爸仿佛是回了家乡,操着地道的家乡话与等车的旅客拉呱起来。家乡人聊家乡事——地里的庄稼熟了、村里的小河开始进行河道疏浚工程、镇上开始建养老院了……说什么都觉得无比亲切,直到人家开始检票,爸爸还是依依不舍。从那时起,爸爸就常到火车站倾听乡音。
许多年后,我随女儿来到了她工作的城市生活,成为客居城市的异乡人。也经历过爸爸当时在异乡生活的情景,一声乡音,拓开心境。每一次,在商场里、公交车上、旅游景点,听到熟悉的乡音,便有亲切感涌上心头,还总忍不住用家乡话和人搭话。
去图书馆找报纸,复印我发表的样报,帮着复印的,是一个20多岁的姑娘。当她将复印件交给我的时候,居然用家乡话和我聊天,原来,她在复印时,看到了我那篇文章上标着的地址。到银行途中,不慎被绊倒,蹭花了刚穿上的新皮鞋,心里懊恼不已。到了银行,客户经理接过我的身份证和银行卡,用家乡话来了句:“我爸妈家就住在你家对面的小区!”顿时,心情来了个艳阳天。参加线下文学写作营,下课的时候和一名同学去坐地铁,听着她那口普通话隐约有些家乡话味道,经过深入交谈,她真的是我的老乡,就这样,我们成为同乡文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背井离乡的我效仿起爸爸当年的做法,想听到乡音时,也会出门逛上一圈,说不定某条大街上,就会传来一声招呼:“你什么时候来这儿的?”乡愁立即会消解很多。
王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