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非遗民俗创意集市上,糖画、面塑等非遗项目展示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氛围;洪洞“大槐树民俗中国年”活动中,《花样锣鼓》《五虎爬山》等特色非遗表演展现着别样的年味……今年春节,我省各地推出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让人们在热腾腾的烟火气里,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年味是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镌刻着亲切可观的历史记忆,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如果说团圆是春节的文化内核,那么非遗里的年俗则让春节文化更加丰富立体。剪纸、年画、面塑,祝福来年诸事如意;舞龙、高跷、打铁花,祈福迎祥……各式各样的年俗非遗项目构成了多彩的春节文化,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厚度与广度,滋养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未来,要充分利用春节这样的重要节点,挖掘和阐释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让传承至今的美学与技艺,在岁末迎新的重要时节焕发新生。
非遗传承过去,也连接未来。山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项目和产品众多,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一直是我省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省精心组织“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特色表演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在春节集中亮相,这是丰富全省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的有效举措,也是践行“两个转型、文旅先行”部署要求的生动体现。要着力推动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文旅活动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满足文旅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非遗的根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大众文化生活相结合,才能让非遗不断传承发展。今年春节,我省推出2023年新春非遗数字文创品,通过数字活化技术、3D全景建模等科技手段,中阳剪纸、孝义皮影戏、平遥推光漆器三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得以“活”起来、“潮”起来,受到观众青睐。要引导市场在非遗数字场景应用、创新体验模式等方面进行更多尝试,寻求与“互联网+”、文化创意等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让传统的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被更多人看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非遗“邂逅”春节,既让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也让新年更加有滋有味。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非遗过年能够更好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凝聚“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李泽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