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许多网络平台设置了春节非遗活动专区,集中展播非遗年俗视频,并根据小年、除夕、初一、元宵等时间节点推出话题讨论和直播活动,开展“网友最喜爱的年俗活动”网络票选及“非遗我参与”技艺展示。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让群众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为红火中国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息。
非遗是文化的精华、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有182项,位列全国三甲。平遥推光漆器、左权民歌、晋南威风锣鼓、万荣笑话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为人们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非遗保护传承,贵在创新方式。迈步新时代新征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发展,在保护中传承,把发展非遗与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等相结合,以国家、省级非遗项目为牵引,通过建非遗工坊、开展非遗文化节、搞直播、开网店等方式,推动非遗走向大市场,真正让非遗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促进就业增收,推动共同富裕注入新动力。
非遗保护传承,从青少年做起。要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进校园,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教材体系,给青少年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要通过技艺、表演、传说、习俗等表现形式,推动民族文化基因活化,持续增进广大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引导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着力构建非遗进校园协同机制,推动非遗管理部门、非遗传承单位、非遗传承人、社区、家庭、学校等,携起手来,共建平台,共促传承。要提升各级教师队伍的非遗素养,创设非遗环境,打造“互联网+”非遗传承体验区,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非遗保护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浓厚氛围。
刘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