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不同以往。经历了三年艰辛抗疫的人们,更需要一个喜庆热闹的春节来释放心情。而遍布天南地北的各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成为烘托节日气氛的绝佳载体。春节期间,全省各地各具特色的非遗展演、展示、展销精彩纷呈,让年味更浓厚、节日更喜庆。
舞龙舞狮、赏灯游园等非遗活动在春节期间广泛开展,时间的选择恰逢其时,给千姿百态的非遗项目提供了一次集中展示的机会,以节聚势,非遗广受关注,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不失为让非遗大放光彩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地民俗习惯风格迥异。不少非遗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很多非遗项目又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因而,一些非遗项目呈现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点。其好处是因其独特而更显珍贵稀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传播受限,影响力弱的问题。
大多数非遗项目能够传承至今,都经历了时间的磨砺。历久弥新是非遗项目的一个共同特点。可以说,每一个非遗项目,背后都有一个精彩或动人的故事。有的是源于生产生活的日常,往往蕴含了技艺精湛卓尔不凡,这样的项目必须精益求精,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绣”;有的是源自历史事件的回味,往往含义隽永,这样的项目必须隆重热烈,比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因此,不同特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不同的展示平台和传播渠道。相关部门理应有所作所为,而且大有可为。
时代进步,优胜劣汰。机器生产的高效统一,对大抵需要手工制作的非遗项目形成的冲击不可小视。而且,市场经济通行的营销策略花样翻新日新月异,不少非遗项目口口相传的营销方式明显落伍。如果任其自生自灭,不少非遗项目前景堪忧。因此,非遗保护应当有计划有步骤推进。
一方面应当大张旗鼓地宣传,让非遗项目走进市场,让非遗项目真正实现市场价值。现在流行的网络技术都是可资利用的传播手段。另一方面应当综合利用政府、社会、民间的资源,让非遗融入生活。在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非遗项目是难得的稀有矿藏,不妨借庙会、旅游、研学等活动,鼓励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唤醒人们的记忆。
焕新非遗文化,让人们在不知不觉的文化滋养中,记起乡愁,回味乡愁,进而使中国文化绵长恒久,生生不息,功莫大焉。
李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