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三晋第一街

  •   1959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来到山西,走进太原,突然就被眼前的道路震惊,“从太原火车站出来,看到太原市宽敞的迎泽路,我的诗意就来了”。
      陈毅口里的迎泽路,就是今天的迎泽大街。与大都市上海、北京相比,小城市太原的一条马路,何以能让一路征战又一路从繁华大都市建设中走来的陈毅生发出诗意呢?
      太原解放后,城市建设很快进入大规模发展期。然而历经战火,这座城市的衰败和破落也让刚刚走马上任的主政者头疼不已。然而,那是经过战火淬炼的一批领导人,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很快为这座古老而历经磨难的城市制定了为期20年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一座城市,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标志,何况这是一座拥有了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当时,太原城市的实际状况是街巷东西不贯、南北不通,整座城市没有一条通衢的大道。于是,主政者提出了科学的改造方案,那就是将道路建设向城外扩展。
      而更加大胆的是,分管城市建设工作的太原市副市长岳维藩提出,要建设一条宽度为70米的大街。
      也因此直到今天,提到迎泽大街,便不能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原市的第一任市长岳维藩。
      1952年,时年38岁的岳维藩调任太原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工作,这是一位从中国苦难革命中一路走来的杰出人物。在他的领导下,太原市第一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两年后的1954年形成,且受到国务院表扬。而整体规划中最大的亮点,便是迎泽大街。他提出,要以太原南城外一条土路为基础,设计宽度为70米的一条街。
      然而,这个数字还是让很多人无法接受并提出质疑。那可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50年代初啊,太原市最宽的街道也只有六七米。
      70米宽的一条街是什么概念?有人计算过,足以同时容纳4000辆汽车通行。可现实是,当时整个太原市一共才有800辆汽车。也因此,这一规划在华北局一次会议上被批评为“贪大求洋”。
      修,还是不修?一时间,市领导班子陷入矛盾中。
      1955年1月,岳维藩担任了太原市市长。建设迎泽大街的想法,一刻也没有停止,更没有动摇,于是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开始了迎泽大街建设。
      第一期工程,如愿在1956年拉开帷幕。
      迎泽大街的前身,原本是古太原城垣南城墙外沟通两座城门的一条泥泞土路,却也是一条官道,是专为官员往来公干而修建的,因独特地理位置,在1376-1644年间便肩负起太原城连接东、西重要官道的交通重任,是起始太原、南下河东、东出娘子关著名的古代交通要道“东官道”和“西官道”。东官道,出承恩门后逶迤向南连通榆次,岔往娘子关与子洪口;西官道,出迎泽门入南关城,经小店、徐沟直达汾州(今汾阳)、平阳(今临汾)。
      一年之后,太原的上空瓦蓝瓦蓝。太原人争相涌上街头,由五一广场至迎泽大桥段5公里长的宽阔路面出现在太原人眼前。由于两边建筑物影响,建成后的路面实际宽度为66米。即便如此,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也成为仅次于100米宽的北京长安街之后的第二大街。也因此,迎泽大街被誉为“中国第二街”、“三晋第一街”。
      随着迎泽大街一期工程的完工,一座崭新的太原城慢慢铺开。
      之后的10余年间,迎泽宾馆、湖滨大会堂、迎泽公园、并州饭店、财贸大楼、电信大楼、工人文化宫,先后嵌镶在大街的两畔,构筑起一道亮丽而现代的风景线。
      1975年,随着新太原火车站的正式运营,太原城向东延伸,尤其是迎泽大街,东延势在必行。1976年,迎泽大街二期工程开工,经历了为期两年的工程之后,又一条坦途跃然向东,直达东山脚下,叫作“迎泽东大街”。很快,这条大街的形象与名字出现在南来北往的信封上。
      至此,必须说说这条街的命名了,之所以叫“迎泽大街”,缘起遥远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也就是迎泽大街作为明太原城官道前身时期。当时,太原城扩建,增建了两座南向城门,一座为“迎泽门”,一座为“承恩门”,两座大门之名来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一歌颂南风造福于人民的民歌,说的是世间万物都迎承南风的恩泽。
      为了纪念两座古老而又有美好寓意的城门,这条大街被特别命名为“迎泽大街”。
      迎泽东大街竣工第二年的1979年,老市长岳维藩又自南京调回山西,担任山西省副省长、太原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这一年,他已65岁。重回新的“战场”,眼望一手规划的城市建设,他继续精心筹划,主持制定了太原市1980年至2000年的总体规划。其中,当然包括迎泽大街的再拓展,再延伸。
      由迎泽大街跨迎泽大桥过汾河以西,被称为迎泽西大街。较早时候,迎泽西大街到千峰附近后,向西北弯曲而去。1986年,迎泽西大街延伸取直工程开工,到1987年形成东起迎泽桥头,西至下元丁字路口的迎泽西大街。1996年,迎泽西大街继续西延,工程从下元丁字路口一直通向西山脚下的南寒广场(现在新的太原汽车客运西站)。
      1996年国庆节,是太原市民又一个难忘的节日。那一天,全长10公里的迎泽大街在历经40载之后,全线贯通。
      而贯通迎泽东、西大街的迎泽大桥,在民国以前只是一座木头搭建的浮桥。到了上世纪20年代,更改为石台墩土桥。1937年太原沦陷后,日军于1943年在此架设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被太原人称为“洋灰桥”。在迎泽大街最初建设之前的1953年,迎泽大桥便率先动工。在历时仅仅11个月之后的1954年1月1日,横跨汾河的第一座大桥——迎泽大桥全线竣工。大桥全长480.5米,宽15.4米,其中车道宽12米,全桥29孔,28个桥墩,为钢筋水泥重力式桥墩,现浇钢筋水泥悬臂式板梁,桥上装有波浪式栏杆,堪称当时市政建设工程的杰出范例,在当时成为全国最长的公路桥,赢得了“华北第一桥”的美誉。
      迎泽大桥建成后,日本人修建的低矮洋灰桥还保留在原地。有了参照物,新建的迎泽大桥更加雄伟壮观。
      同样在1959年抵达太原的郭沫若,面对大桥情不自禁发出感慨,“汾河桥上车如涛,工地人人意气高。满载资源掀地轴,排云烟突耸天郊。城乡尽道收成好,熙攘皆为跃进豪。观罢巨型机械后,出钢今又看三槽。”
      1996年,迎泽大桥再次规划,拆旧桥建新桥。炸桥前一天,许多听到消息的人们特意跑到河边和旧桥留影纪念。这一次,日本人修筑的洋灰桥也一同被炸掉了。有人记得,修桥期间为保持正常通行,在大桥北边建起一座临时简易木板桥,供车辆和行人通过。
      1997年国庆节,经过再延伸拓展的迎泽大桥重新通车。新的迎泽大桥包括东西立交引桥和主桥,全长970米,主桥长511.6米,宽50米,分8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人行道,不仅解决了旧桥路窄的瓶颈,又为迎泽大街的畅通与美观添加了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至此,太原人的10里长街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期间,千峰百货大楼,科技馆、希望大厦、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理工大学北大门、太原汽车客运西站等地标建筑也陆续在迎泽西大街矗立起来。
      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因迎泽大街的存在,而使太原市在北方城市群中独领风骚。正是老市长岳维藩说过的,“在城市规划上,要有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思想。”迎泽大街建设,处处透出老市长博大的气魄,以及高瞻远瞩的眼光与气魄。
      “迎泽”二字,也似乎成为太原市不可或缺的一个幸运词,频频出现在城建史中,迎泽区、迎泽大桥、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地标先后出现,之后又有了迎泽啤酒、迎泽肥皂等系列产品。
      距迎泽大街初建53年后的2008年,这条街迎来首次全线改造升级。这一次,将原有的车道扩至宽敞的8车道。整顿了周遭建筑,进一步奠定了其在龙城道路中的永久地位,继续树立起其在省城太原的景色担当。改造后的迎泽大街以“复古”与“典雅”为特色,大街两边筑起棕铜色柱栏、话亭及座椅。每到夜晚来临,整个大街流光溢彩,如同一条巨龙腾飞在龙城的中心。
      时间继续行进,2021年2月22日,太原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了迎泽大街东延(双塔北路——东峰路)方案。根据规划,迎泽大街将向东延伸至东峰路,全长约2.54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东延工程规划红线宽度为70米。这个70米,便是当初岳维藩市长对迎泽大街的规划值。
      而70年之后的这个70米,依然是太原市最宽的街道值!
      “三晋第一街”的称号,因了这个70米,在70年后的今天继续大放异彩!
      2021年5月初正式开工。6个月之后,备受市民期待的迎泽大街东延工程于2021年11月17日正式通车。迎泽大街被火车站“拦腰截断”的现状有效解决,两条463米通道(其中管幕段南北长分别为102.5米、107.6米)成功下穿太原火车站,一路攀向东山。
      如今,迎泽大街长度已经达到16公里,成功连接起太原东西山,成为串联起下元商业区、火车站等多个关键节点的通途大道。
      70年后的今天,不断改造的迎泽大街不仅仍然是太原市最宽的大街,而且已经成为太原市的象征之一,以及这座城市人民的精神坐标。

    蒋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14期

    • 第2023-02-13期

    • 第2023-02-12期

    • 第2023-02-11期

    • 第2023-02-10期

    • 第2023-02-09期

    • 第2023-02-08期

    • 第2023-02-07期

    • 第2023-02-06期

    • 第2023-02-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