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温驯伶俐,惹人喜爱;在传统文化中,兔亦为玲珑祥瑞之物。它们与十二地支中的“卯”相对,代表活力和生机。
一直以来,人们喜爱兔子,古人甚至崇拜兔子。他们认为白兔的出现,是国泰民安的祥瑞。赤兔的出现,更是了不得的吉兆。当兔遇到玉,宛如花遇到春,焕发了别样的神韵,更多了温润。常言道,“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雕题材,总与吉祥寓意连在一起。吉祥之兔,横跨八千年古玉史,是很自然的事。
目前,我国所见年代最早的玉兔,为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兔形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饰件距今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由兔形的上部和榫形的下部组成,小兔子伏卧着,嘴前伸,似在嗅着什么;耳朵后伸,背部呈弧形上凸,尾巴不似兔子反若鱼,上翘分叉,上面对钻成四孔。这款兔形饰玉料受沁呈黄白色,而这件玉饰件显得更加生活化,隐隐透露着几分温情。
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两只西周玉兔,皆为青玉质地,雕工精湛,寥寥数刀,轮廓清晰,有一种充满力度的动态之美。较大的那只,长4.8cm、高3.3cm、厚0.2cm,局部受沁呈现出白化。主要雕刻手法为商周时期非常流行的片雕,总体呈匍匐状,兔首略微昂起,长长的耳朵向后方扬起,双目圆睁,尾巴短小,蹲伏在地,前后爪都紧紧抓着地面,采用了剔地浮雕与阴线雕刻相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只警惕而灵巧可爱的兔子形象。较小的那只,长3cm、宽1.8cm、厚0.2cm,呈现灰褐色半透明状,玉质油润。这只玉兔呈欲奔状,偏细长的耳朵伏后,臀部隆起,短尾微翘,前后肢前屈,前肢上有一微残的穿孔,用以系佩。比起前一只玉兔,这只兔子刀法圆而不方,仅通过外形轮廓就能看出兔子的特征。
西周玉兔作为当时人的饰品,造型优美,雕刻精细,生动可爱,不仅是对古代艺术的直接反映,也为后人留下了可供观摩的珍贵范本。
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隋代白玉兔。这件玉兔长2.7厘米,高2厘米,由上等白玉制成,玉质泽润。兔昂首前视,短颈,颈部较粗;尖口紧闭,双耳后抿。前胸凸出,前胸及腰臀部丰满圆润。前肢并排伸于胸前,后肢蜷曲于腹下,首尾以简单的阴线刻出毛发,其余部位光素无纹。其造型生动,琢工精致,羊脂白玉,玉质细腻,晶莹润泽,体现出白玉本身的质感。
明代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孝靖皇后棺内,现藏于定陵博物馆。此配饰取材于玉兔跪地捣药成丸的神话月宫故事。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是万历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据说,打开孝靖皇后的棺木时,里面装满了织锦、金、银、玉等殉葬品,似乎这不是一座棺木,而是一座珍宝仓库,这件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更是堪称绝世精品。
耳坠长8厘米,兔高2.4厘米。耳坠的上半部分是由纯金打造的圆形耳钩,状如一轮满月。耳钩下方坠着一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红宝石下是一只用羊脂白玉雕琢的玉兔,玉色青白细润,兔子直立,双耳上竖,以红宝石嵌饰双眼,恰好和上面的红宝石相呼应。玉兔两前爪抱杵作捣药状,脚下踩着一团镶嵌彩色宝石的金色祥云,镂空部分中间是猫眼石,两侧是红宝石,彩色宝石点缀在金色的祥云上。
唐代综合性类书《艺文类聚》有“兔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之说,这对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无论是雕琢还是寓意,可谓匠心独具。
清代青玉嵌宝石卧兔,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比起历代玉兔,塑造更加精湛。这只兔青玉质,长13.5厘米,宽5.1厘米,高8.5厘米。局部黄沁,为人工染做。伏卧状,四足弯曲向前,背部、双耳处有数道阴刻线,口衔灵芝,不仅造型新颖,兔衔灵芝的形象更增添了吉祥长寿的寓意。与众不同的是,兔身上嵌有红宝、碧玺等彩色宝石8颗,颜色明艳洁净,显出了皇家尊贵。
自远古以来,兔形玉器的雕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从早期的简单朴拙到后来逐渐趋向工整端丽,显示着不同时代的风格和技艺。博物馆里的美玉兔,穿越千年呈现眼前,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它们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精神内涵的挖掘,成为泱泱大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
米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