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将书手卷岳飞《满江红》,赠时任国民政府代总统的李宗仁。这幅书法作品纵31厘米,横240厘米,款署:李代总统德公正之,于右任。印“关中于氏”。左下盖有两方收藏印:李宗仁印,德邻。这幅作品气势如虹,笔画圆润厚实,刚柔并济,间架舒朗,虚实相生,沉稳中见潇洒,平正中见奇崛,一派儒雅蕴藉、坦荡磊落之风,体现了书者的艺术思想和高洁情操。
于右任,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善书法,喜作诗。他在总结前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草书的基础上,本着“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原则,融合了魏碑特征,书法线条综合了犀利、柔韧、潇洒、遒劲等多种审美元素,既保持了草书的潇洒灵动,又兼具了碑学书法的圆劲刚健,创作出一种全新的书法美学形态,被称作“于体”或“标准草书”,让草书既保持了艺术价值,又兼具了实用价值。他的创新对书法史具有功高盖世的贡献,因此,享有“近代书圣”和“当代草圣”的美誉。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英勇抗敌的爱国情怀。于右任书手卷《满江红》,说明自己很喜欢这首豪迈悲壮的词作,对民族英雄岳飞充满崇敬之情。相赠李宗仁,也许含有对这位抗日名将的赞许和期待之意。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人。抗战时期,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8年春因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而扬名中外。
这幅作品书写的时间是李宗仁任代总统期间。这一时期,于右任与李宗仁曾有过两次密切交集,有赠送书法作品的机会。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大部被歼,国民党统治面临覆灭命运,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宣布下野。于右任曾当面向下野的蒋介石提出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据《李宗仁回忆录》记载:1949年1月21日上午,蒋介石召集在南京的党政军高级人员百余人,在其官邸举行紧急会议。蒋介石作宣布下野讲话后,“就走向门外。这时于右任忽然老态龙钟地追上去,口里喊着:‘总统!总统!’蒋先生稍停问何事。于右任说:‘为和谈方便起见,可否呈请总统在离京之前,下个手令把张学良、杨虎城放出来?’蒋先生只把手向后一撒说:‘你找德邻办去!’说毕,便加快脚步走了。拖着一大把胡须70岁老人于右任,在众人注视之下,慢慢地走回。”后来于右任不断催促李宗仁,李以代总统的身份下令释放张、杨,但遭到军统特务断然拒绝,他们声称必须有蒋总裁的手令,才能放人。这幅作品也有可能是于右任找李宗仁督促释放张、杨时所赠。在李宗仁任代总统期间,时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不满蒋介石的独裁和幕后操纵,在李宗仁和孙科的府院之争中支持李而留在南京,并支持国共和谈。1949年4月国共和谈时,李宗仁邀请于右任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二人并亲自前往机场为谈判代表张治中等人送行。张治中在北平谈判期间经常与南京联络通报情况,有时还与于右任直接通话。李宗仁想利用于右任的声望,派他去北平协助和谈。于右任十分兴奋,表示愿为和平而奔走,并积极准备,连随行的行李都收拾好了,定于15日出发。这段时间,于右任与李宗仁交往繁密,也有赠送书法作品的时机。
可就在于右任启程前往北平的前夕,国共谈判已至尾声,即将达成最后的协议,张治中认为于右任暂不来北平为好,留在南京以促成南京政府批准和平协定。同时南京方面也接到了来自奉化的电话,坚决阻止于右任飞往北平。于右任的北上之行竟成泡影。和谈破裂,于右任心情沉郁。周恩来对于右任的处境十分担忧,曾托人转告于注意安全,并表达了邀其参加新政协的殷切之意。但此时于右任已身不由己,11月29日,被国民政府最高当局胁迫从重庆飞抵台北。
郑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