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其宗旨为“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从这里走出来的丁玲、王剑虹、钱希均、王一知、秦德君等人相继参加革命,为我党的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在党的工人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色起点”系列丛书之《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以当代视野和笔触再现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还原历史真实,弘扬革命精神,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全书共分“汇聚上海,红色的起点”“平民女校,巾帼的摇篮”“石库里弄,云集的名师”“人性历程,大爱的光辉”“革命奋斗,巾帼的黎明”“苦难辉煌,无尽的怀念”6章。作者杨绣丽对史料的挖掘功底深厚,叙事真实可考,行文中对历史事件、场景、人物命运皆感同身受,饱含其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情感,力图呈现建党初期艰难探索、浴血战斗的历史进程,一群革命女性的形象跃然纸上。
党的一大召开后,开展妇女运动被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之一。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工业的主要发源地,这里纱厂、丝厂、烟厂多,自然女工也多。党早期领导人便商量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平民女校,培养一批妇女干部,平民女校应运而生。1921年12月10日和25日,《妇女声》和《民国日报》上公开刊登了招生广告《中国女界联合会创办平民女校缘起》:“本校是我们女子自己创办的学校,专在造就一班有觉悟而无力求学的女子,使其得谋生工具,养成自立精神”。
“校舍是三间、两层、一客堂的老式房子,正中客堂是上课、会客、吃饭的三用厅,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放在中央,周围有些小长条木凳,东边墙壁上挂了一张长方形黑板,东北角一个简便的书架,这就是教室了。东厢房是手工作坊,供学生摇袜和缝纫用,楼上中间也是课堂……”1922年2月10日,这所“确是为女子解放而办的第一个学校”开学了,一群留着短发的女学员走进教室,她们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通过劳动来贴补学习费用。《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不仅描述了这些心怀理想、追求真理的革命女性来到上海的前因,也展示了她们在平民女校里是怎么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还讲到了她们的家庭、恋爱、婚姻方面的坎坷人生;同时还引申出很多曾与她们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这所女校区别于其他女子学校,真正首次做到了为平民女子办校治学,关注女性群体的精神养成。该校校务主任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在教学方式上,完全采用白话文教学,使用老师自编教材,注重启发式学习。教员沈泽民在《妇女声》“平民女校特刊号”中说:“‘平民’是别于‘贵族’的意思,换一句话说,何以称作平民女校,因为第一,这是平民求学的地方。第二,这是有平民精神的女子养成所,希望平民女校发达起来,实现我们理想中所盼望的妇女运动之花。”最难能可贵的是,平民女校还安排每周两小时的讲演课,由教员和来此联络或开会的党员轮流讲演。他们常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示穷人特别是妇女几千年来受苦、受欺压的根本原因,介绍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状况,极大拓展了女性的眼界,提升了女性的觉悟。
抚今追昔,平民女校作为我党培养妇女干部的革命摇篮,镌刻一代巾帼英雄为求自由解放的历史功勋。阅读《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不失为一部厚重深沉的革命文化宣传读本,为建党百年留下了独特的记录,读之令人感动,启人深思,催人奋进,激励我们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新女性。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