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昌黎先生集考异》探源

  《昌黎先生集考异》也称《韩文考异》(后简称《考异》),是朱熹晚年对韩愈诗文集的校勘集,肇始于庆元二年(1196)、成书于庆元三年丁巳(1197)。祁县图书馆所收藏的宋代原本《考异》,系海内孤本,为清末祁县富商何遵先后人捐赠。
  据朱熹《书<韩文考异前>》所载,南宋时,韩愈诗文集流传很广,版本众多,内容互有异同,但最精善者是南安军刻本,这个版本由朱熹同时代的方崧卿校定,其中的校勘记形成《韩集举正》十卷。《韩集举正》所参校的本子主要是馆阁本,民间刻本虽善也弃之未录,所以,朱熹便以方崧卿的《韩集举正》作底本,重新对韩愈诗文集不同版本进行了校勘,凡与方本合者存之,撰成《考异》十卷。《考异》体例参照司马贞《史记索隐》和陆德明《经典释文》,不载韩愈全文,只摘取所校的字句,考证内容夹注于字句之下,別行于全集之外。
  《考异》最早由朱熹弟子袁子质和郑文振在潮州刊出,但这个版本仅见记载,未见传本。南宋绍定二年(1229),朱熹门人张洽任池州通判时,因世间所传“未有善本”,便对《考异》重新进行校勘,纠正刊印,世称池州刻本,这个版本便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考异》别行本,清初时已罕见,所以,也称原本《考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在吕无党家发现了一部张洽的原本《考异》,便借来翻刻,李光地去世后,书版旋佚,所以传本也颇少。
  南宋宝庆三年(1227)时,王伯大以《考异》于韩文之外、不便寻览为由,对《考异》进行重新编次,离析《考异》之文,散入韩集各句之下,形成《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这一体例渐成《考异》版本的主流,而别行的《考异》十卷则传本寥寥。
  祁县图书馆所收藏的是宋代原本《考异》,这是一部海内孤本,曾是清末祁县富商何遵先的珍藏,1955年,何家后人何晓楼将包括这部书在内的何遵先所藏古籍悉数赠予祁县人民文化馆,后移交祁县图书馆。但何遵先此书得之于谁,一直没有定论。
  此本卷内有明末清初藏书家毛晋及其第四子毛表,清初著名藏书家季振宜、徐乾学的藏书印四十四方,说明此前,至少有四位藏书家收藏过此书。这四位藏书家都是著名藏书家,同是江苏人,藏书传承有迹可循。清人陆心源在《宋椠婺州九经跋》中提到:“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健庵、季沧苇。”即钱谦益的宋元精本在绛云楼失火之前,已归毛晋和钱曾,毛、钱两家的书散出后又多归徐乾学和季振宜。
  季振宜去世后,部分藏书归徐乾学。清人王士祯在《分甘余话》卷三写道:“钱先生藏书甲江左,绛云楼一炬后,以所余宋椠本尽付其族孙曾……先生逝后,曾尽鬻之泰兴季氏,于是藏书无复存者,闻今归昆山(徐乾学)矣”。所以,徐乾学是四位藏书家最后持有此本者。
  徐乾学去世后,徐氏子孙式微,所藏善本书籍,也流散他家。据史料记载,徐家藏书多数归怡府安乐堂,少量赠予明珠府谦牧堂。清陆心源在《刻续考古图序》跋文中提到:“相传徐氏传是楼之书,雍正中全归怡贤亲王之安乐堂。”清末杨保彝在《南北藏书诸家源流记》中提到:“康熙中,党狱再起,徐氏子弟株系江南,东海昆季轻装南旋,其书悉赠纳兰相国家。”但明珠府的宋元秘籍后来也归入怡府,所以,徐乾学的书最终多归怡府。
  怡府藏书处“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珍本虽然众多,却秘不示人,即使纂修《四库全书》时也未进呈。清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提到:“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根据这一线索,作者在《怡府书目》稿本中找到了“韩文考异,宋版,二套计二十本”的记录,证实了此书曾归怡府。咸丰十年(1860),怡府藏书开始流出,才再次进入民间收藏家的视野。
  由于怡府藏书最后大量流向复杂,已不好追踪,我们便从何遵先的藏书来源倒查。在何遵先后人捐赠给祁县人民文化馆的书中,有不少“靖廷”“臣恭”“寿椿堂王氏家藏”“靖廷读过”等朱印,这些都是清代灵石人王靖廷的藏书印。由于同治年间,王靖廷的书被同邑耿文光收入,所以,这些书并不是直接出自王靖廷家,而是耿文光家。同时,在其他书中也发现有耿文光的藏书印或题记,证明了何遵先的部分书籍来自于耿文光。
  耿文光是清末目录学家和藏书家,以经营书籍和开设私塾为业,建有万卷精华藏书楼一座,收藏图书八万多卷,民国《灵石县志》称其“以藏书论,全省望族推为巨擘”。他的《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一书收录了自藏书的精华两千二百八十四种,在第一百零六卷中,收录有宋本《考异》,著录为:“宋本。此《韩文考异》原本,前有朱子序,后有绍定己丑朱子门人张洽跋。每页二十行,每行大字二十小字,降一格十九字,皆摘字加注,如《史记索隐》之例,版木工整,纸墨皆佳。”“予求之数十年,斯得此本,真堪宝贵,因详着之。”又记:“此本第七卷脱去四页,不知何人抄补。卷末无张氏补注,盖抄者据今本补注。”其中的版本、缺页及抄补信息与祁县图书馆所藏完全一致,是同一种书无疑。另外,何遵先捐赠的大量明代稀见本,也在《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中找到记载,进一步证明何遵先的善本书大宗来自耿文光。
  耿文光出生于一个经营古旧书籍的家庭,先世即富藏书,书中记载:“余先世藏书多善本,零落断残,不可复整……今所存者惟元本《古今韵会举要》。”由此来看,虽继承家传,但善本极少,《考异》并非先世所留。
  但凡藏书家,都有大宗购书的经历,耿文光也不例外,同治五年(1866),他收购了同乡王靖廷的六百余种书,同治七年(1868),又收购了同乡杨尚文的五百余种善本。王、杨二人都是山西著名的藏书家,遗憾的是,两批书没有留下目录,所以,无法确定《考异》出自哪家。因所藏书中皆有印记,而此本并无靖廷之印,并且他的藏书无古本,所以,不可能出自王靖廷家。这样,唯一的来源便是杨尚文处。
  杨尚文较耿文光年长,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卒于咸丰六年(1856)。他早年居北京东华门外,在北京设有七十所典肆,人称“当杨”,是有名的富商。广交朋友,与张穆、何绍基、冯志沂等名流关系密切,有机会接触到怡府散出的善本。并且,耿文光称杨尚文的藏书多善本,以重价所购,所以,宋本《考异》应该自杨尚文所出。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宋本《考异》的递藏路径。自毛晋始,毛晋传于毛表,毛表之后由季振宜收入,季振宜后归徐乾学,徐乾学后散入怡府,怡府流出后被杨尚文收入,杨尚文后归耿文光,又归何遵先,最终由祁县图书馆收藏。

范月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14期

  • 第2023-03-13期

  • 第2023-03-12期

  • 第2023-03-11期

  • 第2023-03-10期

  • 第2023-03-09期

  • 第2023-03-08期

  • 第2023-03-07期

  • 第2023-03-06期

  • 第2023-03-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