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1962年,张颔先生为给三子崇宁治疗气管炎,将自己藏书中最值钱、也最心爱的一套《鲁迅全集》卖给了古旧书店。未几,此书被李国涛先生购得。此书1957年出版,至1962年时已售罄,其只好买下这套二手书,时26元,已是不菲价格。此间,其调入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不久,心情大悦,有发奋向学之志,属咬牙购书者。
租来的房子也是家,二手书也是书。因换了主人,李先生将书扉上的“张颔之印”朱文之钤刮去,又覆了自己的名章,算是换了门庭,但内文批注却无法清除。就改印之事,李先生“后来才觉出,这一手弄得很不高明”,“如果保留张颔先生的印记,也算一个纪念”。就为何卖掉此书,李先生猜测“很可能是要买更急需的书”,怎么也想不到此为救人之需。爱书人卖书,一定藏着太多的无奈,时任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张先生,也不脱此运,不由让人想到了曾写过《乞米帖》的颜鲁公。
事隔经年,1995年4月,两位先生同住在一所医院的同一楼层而得以相识,但李先生明知不问,“几次想谈谈那部《鲁迅全集》,但是终于没有问。往事如烟,他大约早已忘记这一切,专攻他的古文字学了。那部《鲁迅全集》也已被我翻得脱了形。”但他还是说了,翌年2月4日在《太原晚报》发表了一篇名曰《买书》的短文,叙述了此经过。张先生拿着这份报纸兴奋告知下班回来的四子小荣:“34年才知道‘爱书’的归属。它能落户到读书、爱书的人家也算是对我的安慰。”
又过了16年,某日小荣突发奇想,想去看看这套《鲁迅全集》。遂于2012年11月24日同李先生电话约访。李先生将《鲁迅全集》都备好,且将张先生当年的批注页码以纸条夹入相关页码。书为10卷本,其上两位先生的批注,密密麻麻,已分不清彼此。如《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一文后批注:“我记得《何典》一开始有一段词,词牌仿佛是《如梦令》,记不的确了,但其原句我却记得。原词曰:‘不会咬文嚼字,不会谈天谈地,许多丑粪蛆,尽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颔记”。
小荣回家路上,又接李先生电话,说有意将书回赠并带回,但拜访前,张先生早有嘱咐,“卖出去就是人家的了”,遂婉言谢绝。量人先量己,再好的关系,也要懂得分寸。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两位先生虽皆读书人,领域却异,关注事物的角度自然也不同。张先生是古文字学家,审慎綦严,惜墨如金,李先生是文学评论家,文字讲究,洋洋洒洒,却都是仰望星空的通透之人。命运不会辜负每个坚持的人,李先生为此成为鲁迅研究专家,1982年出版的《〈野草〉艺术谈》一书,更将鲁迅文体特色概括为11项,即勾画旧中国的形象、辛辣的幽默、冷峭的反语、尖刻与婉曲、笔致的从容、声调和对仗、词语的丰富和贴切、设喻奇警、善用虚词、古语的汲取、意象非凡造语惊人。与之独到见地相比,张先生读鲁迅,似乎只是业余爱好。鲁迅文章中的引古语句,先前张先生书中多有标注,对李先生则是启发,为此感慨道:“如果买到一本旧书,书上留有批注时,万不可随意抹去。这很可能是一位有见识的、细心的读者花费的心血,或者是他的一时之兴,你仔细看看,也许有益。”
两位先生也从此有了走动。1999年春,李先生收到《太原晚报》副刊部转来的张先生一信,原来是就先前发表其上、求解所藏一石鼓文拓片文字而来。2002年1月末,李先生与山西作协的董大中先生一同前去张先生处拜访,“张老比3年前明显老了一点。脸色红润如常,精神也好,只是脚步慢了,也迟缓一些。问候老人腿脚尚健否,他说,腿倒也不疼,只是没力,提不起来。”李先生将话题转入《鲁迅全集》一事,“那时候我为什么卖《鲁迅全集》呢?因为孩子病,没钱治。没法子,只好卖掉不属于我的业务、又不是工具书的一些。还卖了章太炎的一部木刻集子。还有三块一套的田黄小印章,也卖了。……最可惜的是一个‘金错刀’。”此书对张先生而言,非同寻常,据韩石山《张颔传》云:“也是在樊城的时候,看报纸知道,鲁迅死了一周年了,治丧委员会提出要编一套《鲁迅全集》。当时就下了决心,将来要买一套《鲁迅全集》,后来果然买下了,不过已在20年之后。”2009年11月张先生九十大寿《着墨周秦》书画作品展举行,李先生受邀前往,事后还写了《张颔的书画题跋》的文章。有感于张先生《扑蝇记》的题跋“有青蝇止于斋壁,余以拍扑之,蝇逸去。坐甫定,蝇复至。余急扑,复逸。如是者三,蝇终逸焉。妻曰,拍破败,奈何?儿曰,老手迟捩,胡怨乎拍。余曰:皆非也。顾今营营辈,特狡狯耳”,李先生感慨:“可见一老人对此辈之厌烦。而笔下则妙趣横生,不是泼口大骂。”文章皆岁月,李先生对此或也感同身受。
张颔先生于2017年1月18日去世。丧事毕,小荣又想起《鲁迅全集》事,遂联系了李先生欲一卷一卷借出,誊抄批注。但已靠代步车挪步的李国涛先生仍执意回赠,小荣感慨,“说是回赠,不如说是我厚着脸皮讨要”,遂于2017年3月8日再次登门李先生家。雁去无留意,一套书就此完成了一个轮回的接力之程,55年后,已完成其使命,又回到起初出发的地方。同年4月13日,笔者跟小荣登门拜访李先生,他说时下自己也到了张先生“腿倒也不疼,只是没力,提不起来”的年龄,一阵伤感由衷而来,遂将话题引到了别处。不承想,4个月后,李先生也去世了,终年87岁。
介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