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家乡的人们,对彩色丝线绣的鞋垫情有独钟。绣鞋垫,看图案、看色彩、看手工,更要看创意。既要好用又要好看,还要有情调,所以称得上是一门珍贵的传统民间技艺。我的母亲、岳母、姐姐们和妻子,都绣过无数双绣花鞋垫。
我曾经多次看过母亲做鞋垫。先打衬子。找些不再穿的旧衣裤剪成片,水洗后晾干,捋平展。麦子面粉打些稀稀的糨糊,几张旧报纸抹去灰尘弄干净。报纸垫底,刷一层糨糊,压上一层布,再刷一层糨糊,再压上一层布子,总共三四层就行。木桌倒过来压上去,直到平实展豁,再掀起来放在热炕的油布底下,经过一整晚烘干,衬子就打好了。打好的衬子取出来,依照脚码裁下一双。面子上粘层红洋布,有时也用杏黄色的洋布,压展,包好边再剪齐整,用红线或黄线码个边,鞋垫底子做好了。只待一针一线慢慢绣出来。
绣鞋垫就得有图样模版。有的图样自家就有,更多时候得借别人家更新式更流行的图样,这叫“拨样子”。借来的图样多数是塑料纸质地,与自己码好边的鞋垫衬子对扣,中间夹一张薄薄的蓝色复写纸,依葫芦画瓢,描下图样,然后沿着描好的图样绣。
人们绣鞋垫的图案花样很多,关于动物的有:喜鹊、金鱼、鸳鸯等;汉字一类的有:百年好合、平步青云等;植物类的有:葫芦、寿桃、牡丹等。无论哪种花样,都以纳祥求吉为主。过大年,换新衣,穿新鞋,衬一双好看的鞋垫喜气洋洋;男婚女嫁,红火喜庆,新人衬一双大红的鞋垫,寓意日子美满吉祥;孩子12岁“圆锁”,衬一双红鞋垫,寓意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母亲那个梳头匣子里曾经有一大摞鞋垫样子,是母亲和姐姐们多年积攒起来的,如今还剩那么三五张。妻子也有满满一盒子鞋垫样子,花样十分丰富:月季花、牡丹、云朵……图案中还夹着吉祥的文字,如高榜得中、足下生辉等,听来格外入耳。
绣鞋垫绝对是个技术活,需要心灵手巧。晋北的乡村夸一位女子心灵手巧叫“心眼儿的出处多”,其实就是说有审美有品位,手下的活儿花样多且赏心悦目。一些绣鞋垫的高手,甚至不需要提前拨样子,左旋右转来来回回间,极富情趣的画面便展现在了小小的鞋垫上——喜鹊登梅,预兆喜事的来临;红叶传情,传递姑娘的定情之意;平步青云,寓意工作节节高升……
最初,人们绣鞋垫用的丝线是简单的棉线,很单调。后来人们用工厂里的棉纱来绣,色彩好了许多,却不结实,鞋垫好好的,图样磨烂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用一种叫膨体纱的丝线,之后是开司米,效果好一些。还有一种色泽内敛、分外结实的丝线,得名“石头线”。这东西绣出来的鞋垫好看大气,但硬得像片石板,虽耐磨却硌脚且费袜子。常常是鞋垫没磨旧,袜子却烂了好几双。如今呀,各种丝线五彩缤纷、质量上乘,可以尽情地选择,但绣鞋垫的人却少了。
和剪纸一个道理,上辈儿若有老人剪纸手艺好,多半会传于下一代。上一辈有绣工好的老人,下一代的女子往往绣工也不会差。一方面是遗传基因起作用,另一方面是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我家孩子多,五六个呢,母亲没时间绣鞋垫,就用一种极其实用的绣法。打好衬子,对扣起来,中间夹一层薄纸板,用毛线细密地穿透缝织,一晚上可以缝两双。末了用菜刀从中间一切两开。无奈中的温暖贴心,谁能说不好。
母亲、岳母、姐姐们和妻子绣给我的那些鞋垫,我用了好多年也不忍丢弃,把它们洗干净珍藏在盒子里,现在看十分的好,再过若干年呢,难道单单是个好字吗?我,不能丢弃那辛辛苦苦的一针一线,更不能忘记那无数个挑灯的夜晚。
我45岁“逢九”那年,妻子特意为我绣过一双很特别的鞋垫——杏黄色底布柔和温馨,用红色棉质丝线绣出的图案端庄吉祥,衬起来又绵又暖和。正是这双鞋垫,陪我度过了胃病最严重的1年多时间。
儿女们小的时候很爱衬鞋垫,每到大年前一天,便吵着穿新衣新鞋,还要鲜艳好看的鞋垫。如今二十大几的他们,很少或者几乎不会再问鞋垫的事,他们不再用鞋垫了。衬了鞋垫后鞋子稍有一点撑,久了就会有些变形。另外,关于衬鞋垫,他们总嬉笑着说两个字——“村儿”,大概是指缺少城市范儿吧。
女儿出嫁时,按乡俗穿红鞋子还要衬一双红鞋垫。女儿的小姨才30岁,却绣得一手好活儿。一双大红的鸳鸯戏水鞋垫,给女儿增高,又增光。
郭宏旺